《徐霞客游記》讀后感800字(一)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經過34年旅行而寫出的,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游歷過的喀斯特地區的洞穴超過270多個,并指可以根據所見、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征,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錄。難怪現代科學家李約瑟說:“《徐霞客游記》讀來并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一部記載石灰巖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他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進行系統分類瑙曼早兩百多年。
他將喀斯特洞穴的特征,成因及其類型,詳細地描述了出來,并指出一些巖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后逐漸凝聚而成等。他在游歷黃山時,記錄道:初五日云氣甚惡,余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地,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綠瀉如練。余即從此攀躋上,泉光云氣,繚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馨韻香煙,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舊名珠砂庵。比丘為余言:”山頂諸靜至,經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羊學雪沒腰而返!坝嗯d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臥。
這里不僅記錄了當時的天氣狀況,地勢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顯。說出了慈光寺周圍環境狀況,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里祭拜,因此香煙繚繞,從石縫中穿出。那里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時,受雪封路2個多月,有個早晨讓人送糧食進來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沒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讓人欽佩的不僅是他的遠見,對地理獨特的見解,更是因為他的堅持不放棄,才使得我們今日可以看見這么多宏偉的著作,我覺得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他的堅定不移的優良品質。
《徐霞客游記》讀后感800字(二)
讀著本地名人的傳記,我不僅想起了一本書, 白話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畫、老照片作插圖,別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長一段時間后還歷歷在目,它就是《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名弘祖,江陰馬鎮人。生于明歷十四年。從小便有游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后仍矢志不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于寫成了《徐霞客的游記》一書,使自己成為了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在中華人文史上具有其獨特的地位。
古時候,生產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討苦吃;那時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標就是當官光宗耀祖養兒子子孫滿堂。可是有這樣一個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闖蕩世界,用“另類”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跡,哪怕這一路困難重重、驚險不斷——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貧困和疾病折磨著……文中關于這些的描寫只是短短地幾筆帶過,接下來便是大段大段興致盎然的景色描寫、地質考察以及風俗紀錄,好像這些艱難不曾發生過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個真性情的人,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另類”, 然而正是他另類的經歷輔以奇文妙語,才給后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食糧,也讓這個“另類”的布衣之士被人們永遠地記住。
他的游記大致可分為兩部分,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風光。讀《徐霞客游記》,我仿佛也跟著作者一起游歷名山大川、野徑深幽,有“足不出戶,心游天下”之感。
好男兒志在四方,為了實現個人理想,徐霞客癡心不改,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是何等的氣度!數年如一日,堅持記錄野外的所見所聞,從不間斷,始成大作,他踏實勤奮的寫作態度同樣令人欽佩。
讀徐霞客文,學做真人。我深深地羨慕和佩服像徐霞客這樣的人,他們“出淤泥而不染”,無論遭受多少打擊磨難,到頭來依然心存善念、樂觀積極。他們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并且真心地贊美它們,他們把不開心的事拋到腦后,于是乎每一天醒來都是新的開始。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我堅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們一般平實中見真奇。
《徐霞客游記》讀后感800字(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這本《徐霞客游記》,你會看見一位身著布衣、頭戴草帽、肩扛行囊、手持木杖的行者行走在幾百年前的祖國山河之上,歷經艱難險阻、越過巍峨大山、渡過江川大澤,眼神堅毅地向前不停走去。
《徐霞客游記》是一本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由徐霞客在游歷山水途中所記下的一篇篇日記整理而成。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徐霞客所游歷的各處景物環境,范圍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大半個中國。書中記述了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跡,同時也講述了各地風景名勝和人情風物,一篇一篇的游記像是打開了穿梭之門,帶人去各地體驗游耍一番。為了使書更易理解,后人還在徐霞客原著中添有不少生僻字詞的注釋解說,更有與書中風景名勝相對應的插圖,使讀者身臨其境,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去了解書中內容。
《徐霞客游記》創作時間在明朝后期,此時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已經漸漸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與之前士人鉆研儒學典籍所不同的是,格物致知、重視實踐的風氣開始興起,徐霞客同樣走在時代前面,摒棄功名利祿,沖破科舉制度的羅網,畢生穿梭于山水之間,潛心研究中國地理科學,開拓了中國古代地理史上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
徐霞客的人生游歷分為三個階段:28歲之前是他的準備階段,他將精力放在游歷山水之上,對地理文化有所研究卻并未留下游記;第二個階段是從28歲到48歲,二十年日日月月跋山涉水,游覽了諸多名山,但只留下了一篇游記;而他著作的大部分內容都在游歷的第三階段完成的,大概是飽覽勝景之后的悵然留戀,讓他想要用一種方式將山水黛色留下,于是在身患重病的殘年里仍堅持記錄,才給后人留下來這樣彌足珍貴的寶物。而這個寶物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因為它自身的知識豐富,更是因為徐霞客在它背后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用無數艱辛經歷才釀出此作。在三十多年的旅行中,他孤身一人闖蕩游歷,大多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往往背著沉重的包袱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渺無人煙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數不清走了多少險路,而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神農翻山越嶺嘗百草是神話,可徐霞客的一步一步都有著真實的印記,他勇敢而又執著,嘗盡了旅途的塵土,最后因為患上足疾而不得不放棄。
在地理專業方面,《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巖溶地貌并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他在湖南、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游歷考查之時,還詳細研究了關于石灰巖地貌的問題,他也成為世界上對石灰巖研究的先驅。徐霞客還敢于挑戰權威,糾正了文獻記載中關于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巖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所謂實踐出真知,徐霞客在他的辛苦跋涉旅行中細細鉆研科學,書中也記錄了不少生態品種,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在耕作種植方面作出了貢獻。
雖說《徐霞客游記》為一本地理著作,但也是一本筆法精湛的游記文學作品,在文學形式方面具有開創性,有著許多獨到之處。徐霞客在寫景記事之中采用日記自我陳述的方式,讓人覺得真實可感。另外,他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與前人相比更為細致入微。徐霞客從小飽讀詩書,詞句的運用功底在此書中可見一斑,書中詞匯豐富,不少新奇的比喻和描述讓人眼前一亮。更可貴的是,他的游記就好比詩一般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往往在描述中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感受流露出來給人啟發。種種寫作手段都讓這本書體現出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現世也具有借鑒意義。
這本書在地理文學方面皆有所建樹,但這些不僅僅是專業研究的需要,在現代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中,它在人生啟迪方面也具有獨特的閱讀價值,尤其對于當代大學生有著啟發教育意義。當所有人都在汲汲于功名之時,徐生卻越過千千山,萬萬水,安心沉浸于他的自然世界之中。他本出生于富庶之家,卻能摒棄身外之物,僅著青衫布衣,草鞋箬笠,去追尋他的詩與遠方。或許很多人都期待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想著周游世界闖蕩一場,可是誰都不足百年前這位書生勇敢堅定,在交通極為不便的那個時代,僅憑著一雙腳就去探索世界;誰也沒有他執著堅持,三十余年,若沒有那份一腔孤勇的熱愛,骨子里的偏執堅守,怎么能孤身一人熬過漫漫艱難和孤獨呢?我讀著徐霞客筆下的文字,除了驚嘆于綺麗山河的壯闊浩然之外,更感動于他閃耀著的精神光輝。只有仔細品讀這本書,你才能完全明白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含義,才能更深理解何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中學生讀雷鋒的讀后感800字
時間:2023-09-19 19:0:43初中生雷鋒故事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9 04:0:12小學生學習雷鋒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7 23:0:26五年級小學生守株待兔讀后
時間:2023-09-20 1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