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11月8日至19日,“百載七秩共慶祝 民族團結一家親”——東華大學第七屆“民族文化節”在兩校區舉行。
11月8日,由紡織學院、民族聯等承辦的“百載七秩共慶祝,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民俗文化集市在松江校區張謇廣場、張謇小徑開市。在張謇廣場的幕墻上,展示了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學校各學院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并展出了地校聯合選送的民族民俗文創作品。來自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16個民族的同學們通過節目表演、美食介紹、習俗文化展示等方式對民族文化進行集中展示宣傳,在校園里營造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11月9日,由人文學院承辦的“秋送民馨 七秩東華”——東華大學第七屆“民族文化節”民族民俗文化展演在延安路校區舉行,來自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同學們用精彩的舞蹈和歌曲表演訴說了民族團結之情。現場還設置了10個民族民俗文化展區,從衣食住行多角度生動而又細致地闡釋了少數民族文化,讓大家切身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與魅力。
11月10日,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黨組書記王霄漢受邀為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做“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論述”專題輔導報告。報告結束后,王霄漢與校領導、相關職能部處負責人共同觀看了地校民俗文創作品展和顧繡優秀作品展。
在東華大學第七屆“民族文化節”期間,化工生物學院還邀請了非遺顧繡傳承人錢月芳到校開展“品味顧繡之韻 傳承非遺文化”——顧繡作品展暨作品講評和現場體驗專場活動,校團委邀請非遺面塑傳承人張書嘉開講東華大學第364期周周講《讓面人動起來,探索非遺無用之用》,讓師生在切實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中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學校民族聯還在文化節期間開啟了“凝聚團結力量,共建‘奮進東華’”——東華大學民族聯“石榴紅”沙龍,并與松江區民族聯、民族團結促進會、廣富林街道共同開展了“唱好四季歌,畫好同心圓”——區校聯動民族團建活動,邀請松江區民族聯、民族團結促進會有關負責人到校觀展交流,讓民族團結之花美麗綻放。
11月17日,由管理學院承辦的“家在華陽”二十七周年推進會暨“東華大學-華陽路街道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啟動儀式在華陽社區文化中心舉行。該活動既傳承了“家在華陽”項目持續27年濃厚的歷史積淀,又著眼未來開啟了校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篇章。
11月18日,由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知聯會、長寧區知新薈等承辦的“弄堂故事,長寧記憶”——非遺面塑定格動畫宣傳展示暨非遺面塑互動體驗活動在延安路校區開展。長寧區委統戰部和校黨委統戰部負責人為主創團隊師生頒發了感謝信,定格動畫展示和主創團隊師生的生動分享讓大家切身感受黨史學習教育與非遺文化的生動融合,并在面塑體驗活動中再次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活動由黨委統戰部、黨委學生(研究生)工作部、團委主辦,紡織學院、人文學院、管理學院、化工生物學院、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機械學院、信息學院、民族聯、知聯會等共同承辦,東華大學紡織服飾博物館、長寧區華陽街道、長寧區知新薈、松江區廣富林街道、民族團結促進會、松江區民族聯協辦,活動還得到了長寧區民宗辦、松江區民宗辦的支持。
本次民族文化節為時兩周,共開展了11場活動,參與人數達到1000余人,上海市民宗局、上海市委統戰部民宗處、上海市教衛黨委統戰處、長寧區委統戰部、長寧區民宗辦、華陽路街道黨工委、松江區民宗辦、松江區民族聯、松江區民族團結促進會和廣富林街道有關負責人及社區居民受邀與東華大學各民族師生共同參與有關活動,共享民族文化盛宴,在校園內外營造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這是活動也是學校積極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生動實踐,為有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