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大高校放寒假時間要到了,很多學生要提前購買火車票,所以必須要知道本校放寒假時間的具體時間安排。本文高考升學網小編為你介紹關于北方工業大學的2019-2020年的校歷就放寒假時間,希望對你有幫助。
2020年寒假時間:2020年1月18日(星期六)至2月16日(星期日),共4周零2天。
北方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文理兼融,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培養層次和高水平棒壘球運動員招收資格的多科性高等學府,具有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資格,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院校。學校由中央與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前身是創立于1946年的“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隨后幾經變遷,于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北京冶金機電學院易名為北方工業大學。
學校有理、工、文、經、管、法、藝七大學科門類。現有1 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涵蓋5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其中,11個工程碩士領域、1個法律碩士授權點、1個工商管理碩士授權點、1個會計碩士授權點、1個建筑學碩士授權點),3個第二學士學位授權點。
學校面向全國26個省區招生,2014年全校理工專業實際錄取新生總平均分高于全國平均重點線26.34分。目前,投放普通文理科招生計劃的25個地區全部進入當地重點本科批次招生,近幾年實際錄取生源(非藝術類)90%以上超過一本線。
2015年,我校全面實施專業大類招生培養,招生專業目錄包括9個大類6個專業及2個實驗班,面向全國共計招生2523人。在北京地區招生共計1364人,約占總計劃的54%,其中一本招生計劃823人,二本招生計劃210人,藝術類66人,農村專項計劃25人及雙培、外培計劃240人。京外普通類本科計劃招生1000人。
學校設有計算機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文法學院、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1個學院,20個系。有44個本科專業。各類學生1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17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學生3100人,外國留學生500人,已經形成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從全日制到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的多層次、廣覆蓋的辦學格局和教育體系。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775名,其中,博士生、碩士生導師370名;全國優秀教師、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和省部級勞動模范、市級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師德標兵等43人,長城學者、北京市級高層次人才、學術創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市級青年骨干教師等骨干人才119名,市級學術創新團隊、優秀教學團隊等團隊21個。
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辦學”的辦學宗旨,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形成了尊重差異、重視實踐、分類成才的育人特色。實行彈性學分制和分層分流教學制度,以適應學生自主學習、全面發展、個性化成才的需要。學校是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教材、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4部;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市級精品課程10門,市級精品教材25部。國家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1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3個,北京市校內創新基地1個。近五年,學校獲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北京市級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等獎勵17項。有7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學校建有工程研究中心、教學實驗中心等21個,其中,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3個本科專業,是經教育部批準建設的國家級特色專業點。數字媒體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經教育部批準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本科專業。
近五年,學生在全國和北京市各類重大競賽中屢創佳績,有2400人次獲得各類獎勵;大學英語四級首次通過率連續五年超過北京平均水平,位列市屬院校前列;作為學校的優勢體育項目,學生棒壘球隊十余次蟬聯全國高校冠軍并遠赴海外比賽交流。
我校畢業生既具備扎實專業功底又有較高綜合素質,以其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踏實肯干、好學上進,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就業率連年穩定在95%左右。每年有20%以上的畢業生考取國內外碩士研究生,多數被重點大學和知名科研院所錄取。
學校實施開放辦學戰略,同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的4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開展教師教學科研合作、學生交流、聯合培養學生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動。學校積極為學生提供參加國際交流和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每年選派數百名學生赴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高校學習和交流,并通過雙學位交流學習項目,使學生赴海外攻讀學士、碩士學位。學校為外國留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課程和人性化的服務,現有近500名外國留學生在校學習。
學校科研工作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主動服務國家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充分重視科技創新,在高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及其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一些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近年來,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魯迅文學獎1項,省部級獎勵50多項。學校是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重要基地高校;參加建設“首都世界城市順暢交通協同創新中心”,負責特大城市復雜交通系統控制問題的理論與應用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