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大高校放寒假時間要到了,很多學生要提前購買火車票,所以必須要知道本校放寒假時間的具體時間安排。本文高考升學網小編為你介紹關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的2019-2020年的校歷就放寒假時間,希望對你有幫助。
寒假:2020年1月17日至2月29日;新開學日期:3月1日。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以工程技術見長的國家重點大學。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88所國家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由原阜新礦業學院更名并升格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學校,2013年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確定為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小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被確定為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在2017-2018中國重點大學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中位居全國理工類第49名,在2016年中國高校科技經費排名中位居第74名(遼寧省屬高校排名第1),在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培養兩院院士最多大學排行榜中位居第51名。
學科門類齊全,學科專業實力較強。學校著力構建以“學科高峰、學科高原、學科高地“為主的一流特色學科體系,圍繞裝備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形成新的學科高地。現擁有工學、管理學、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農學、教育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設有25個本科教學單位、60個普通本科招生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特色專業30個,覆蓋地礦、能源、冶金、機械、電力、電子、通信、建筑、交通、土木、市政、水利、環保、金融等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領域。學校1981年被批準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獲準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有條件接收留學生單位之一,1999年被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建有礦業工程、力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以及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工程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擁有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等3個遼寧省一流學科和9個省級重點學科。目前,在冊學生3.3萬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留學生2.2萬余人。
教學科研設施完善、學習生活條件優良。學校建有阜新校區中華路校園、玉龍校園和葫蘆島校區龍灣校園,占地4240畝,其中阜新校區占地1900畝、葫蘆島校區占地2340畝,校舍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阜新校區建在契丹文化發源地、玉龍故鄉??遼寧省阜新市,在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的草原文化,感受純樸的民風和校園的古樸厚重,2018年9月1日京沈高鐵遼寧段將率先通車運營,6月全線開通。屆時阜新到沈陽約為41分鐘,到北京約為1小時53分鐘。葫蘆島校區建在渤海之濱、首山腳下,關外第一市??遼寧省葫蘆島市,這里距離海邊只有2公里,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在葫蘆島校區你可以領略到海洋文化,感受校園的現代氣息和大氣磅礴。學校建有力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礦山液壓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安全生產技術基礎研究中心、國家煤礦開采與安全技術創新服務平臺、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遼寧省重大科技平臺、1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4個煤炭行業和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這些教學科研平臺全部向學生開放,可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科技創新實踐服務。
師資力量比較雄厚,教學科研能力較高。建有一支德才兼備、富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488人,擁有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2人、兩院院士(雙聘)6人、4人、中組部人選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50人、具有副高級職稱人員770余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900余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3名教師被確定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被確定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名教師被確定為遼寧省“院士后備人選培養工程”第二批人選,6名教師被確定為遼寧省攀登學者,15名教師被確定為遼寧特聘教授,17名教師被確定為遼寧省教學名師,80人次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一批教師分別被確定為省部級學科學術帶頭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國家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委員、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遼寧省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或委員及各類學會與學術期刊編委會委員。
人才培養理念先進,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學校始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著力建設一流本科和一流專業,大力實施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堅持腳踏實地、面向基層、面向實踐的人才培養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同發展,以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具有國際視野和“太陽石精神”的一流應用創新型人才為目標,著力加強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實踐,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以合作教育為載體的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模式改革,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大學生參與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樸實無華、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的“太陽石精神”和應用創新能力,努力追求社會責任感強的質量、社會適應能力強的質量和發展后勁足的質量,讓每一名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2006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7年,作為遼寧省內第一所高校參加本科教育工作審核評估。近年來,學校先后有80余項教學成果獲國家和遼寧省優秀教學成果獎。學校創立的“以企業真實問題為載體,將校企協同貫穿于培養全過程”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惠及每一名學生,而且還獲得多次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120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共有452個項目獲獎。
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社會服務水平較高。學校積極轉變科技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建立了“頂天立地”的科技發展方式,著力打造國家能源領域和區域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成為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在遼寧省工科院校中排在首位。學校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家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和技術聯盟,與省內多個城市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全面服務“遼寧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和“一帶五基地建設”。2008年以來,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863 ”國家高新技術等各類科研課題3500余項,240余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先后有4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年度科技經費3億余元,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在礦山災害治理、安全技術與工程、測繪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制造等研究領域形成了明顯優勢和突出特色,在沖擊地壓預測與防治、煤炭自燃火災防治等許多研究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在向大工程、大安全、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軍民融合等領域進軍。學校連續組織參加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多次獲得“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組織獎”;先后舉辦國際礦山測量協會第十二屆大會、現代采礦與安全國際學術會議、中俄礦山深部開采巖石動力學高層論壇、國際測繪與地球空間信息研討會等百余次國際學術會議和全國學術會議,具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和國際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