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理工學院是在貴陽市云巖區,具體地址在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蔡關路1號,該校是全日制公辦理工類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貴州理工學院是應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對理工類應用型人才之需,教育部2013年4月18日正式批準成立,在原貴州工業大學校址設立的一所以工學為主體,工學、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日制公辦理工類省屬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獲留學生招收資格。2017年1月,成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7月發起成立“中國—東盟高校創新創業聯盟”,并成為輪值主席單位和永久秘書處單位。
學校地處祖國西南的避暑之都—貴州省貴陽市,擁有兩個校區。蔡家關校區坐落于貴陽西南阿哈湖畔,占地866.7畝,學習生活環境優雅,教學科研設施完善,貴安校區坐落于貴安新區大學城博士路,占地約1757畝。現有教職工888人。其中,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省核心專家1人,省管專家3人,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 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黔靈學者”1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百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象2人,省千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象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優秀教師4人;正高職稱84人,副高職稱296人;博士232人,碩士491人。
本著“高起點、開放式”的辦學理念和“立足貴州、服務地方”的服務面向定位,秉承“知行至善、厚積薄發”的校訓和“夯實基礎、提升能力、保障質量、培育特色”的辦學思路,學校主動適應人才培養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踐探索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努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以“強責任、精技術、善管理、重實踐、求創新”為目標,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設置18個學院,1個基礎教學部門,33個本科專業,與英國貝德福特大學聯合舉辦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11583人,留學生54人。現有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培育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省級特色重點培育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三個省級重點支持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兩個省級重點支持培育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化學工藝)。按照“學科—專業—平臺—團隊”一體化建設思路,重點打造大數據科學與技術、新材料開發與利用、航空宇航與智能制造三大優勢特色學科群。擁有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國家級教師團隊(資源勘查工程),三個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航空輕金屬材料與焊接技術科技創新團隊、果酒釀造工程技術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能源化學轉化新材料科技創新人才團隊),三個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人才團隊(重金屬原位調控與生態修復創新團隊、智能優化與數據挖掘創新群體、隱伏礦床勘測團隊)。貴州省綠色過程工程人才基地和貴州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人才基地被貴州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批準為省級人才基地。
學校現有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貴州省電力大數據重點實驗室、貴州省輕金屬材料制備技術重點實驗室),三個貴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點實驗室(磷煤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特色重點實驗室、巖溶工程地質與隱伏礦產資源特色重點實驗室、能源化學特色重點實驗室),五個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研究中心(流程性工業新過程工程研究中心、氟硅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新醫藥微控工程研究中心、無人機應急減災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眾創空間(健康智造眾創空間)、貴州省貴州理工學院院士工作站、貴州省特種功能材料2011協同創新中心以及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貴州省智慧旅游產業發展研究院、貴州省“互聯網+”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重要教學科研平臺。
面向未來,貴州理工學院將緊緊圍繞貴州省“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及其他戰略部署,繼續發揚“時不我待、只爭朝夕、艱苦創業”的辦學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聚人才,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辦學治校,以嚴謹求實的校風教書育人,努力建設西部一流、人民滿意的高水平理工大學。
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27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06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么錄取
時間:2024-07-01 15:0:34高考填志愿待錄取一
時間:2024-07-01 1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