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安排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開創轉型振興新局面,是我市當前乃至長期必須遵循的重要指導。適應新常態,要把握發展新內涵,既關注數量上增與減、速度上快與慢的統籌協調,更注重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激活存量和優化增量的并舉發力,在穩增長中講質量、求效益,在促發展中轉方式、調結構。適應新常態,要認識發展新特征,打破慣性思維,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舉措,主動順應新形勢,積極體現新作為,努力開創新局面。適應新常態,要搶抓發展新機遇,把握東北全面振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機遇和央企、民企、滬企遼寧行的合作契機,挖掘新潛力,增強新動力,培育新增長點。
適應新常態,要貫徹發展新要求,推進國務院28號文件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以及省委、省政府新一輪突破遼西北政策措施落實,立足大局,順勢而為,積極作為,堅定不移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部署,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緊緊圍繞轉型振興總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為保障,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抓好工業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示范帶、服務業集聚區和城鎮化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努力開創轉型振興新局面。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675億元,增長6.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2.7億元,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477億元,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8億元,增長11%;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160元、11470元,分別增長9%。新的一年,我們要突出經濟發展、改革創新、生態建設、惠及民生工作主題,更加注重穩定增長,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保持增長合理區間,統籌經濟效益、民生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改革創新,堅持改革驅動、市場驅動、創新驅動、開放驅動,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擴大增量調結構、激活存量穩增長,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接續替代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培育新增長點;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兜底線補短板,著力解民憂、惠民生、促和諧;更加注重工作落實,堅持實事求是、埋頭苦干、攻堅克難,扎扎實實推進各項工作高質高效完成。
(一)堅持以項目建設,培育新的增長點
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新開工投資五千萬元以上項目200個,其中億元以上100個;竣工投產200個。突出抓好三次產業重點項目建設,盡快形成大項目支撐、帶動作用。在工業項目上,積極推進煤制天然氣一期、遠東銅業、大金提質改造、康博太陽能電池等項目竣工投產,加快寶鋼建筑產業基地、鑫河LNG、國能煤焦油、中國航天液壓、力達鑄造二期等項目進程,開工建設東北特鋼、凱萊英醫藥、天士力產業園等項目;以中天鈦業項目為龍頭發展鈦產業;推動中國輕工業進出口總公司制革加工、中電集團變壓器生產基地、中國清潔能源公司LNG等項目落地。在服務業項目上,推進紫金財富廣場一期、香港豪德商貿城一期、亞歐國際建材市場、寶地·太陽廣場等項目投入運營,加快興隆CBD三期等項目建設,紅星國際廣場等項目取得新進展。在農產品加工項目上,推進振隆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竣工投產,加快建設輝山奶粉、雨潤畜禽產品產業園等項目。
深化合資合作。加快推進永生與徐工、環宇與中航等開展全面合作,支持企業在品牌引進、戰略重組、海外并購、產業協作配套上實現突破。
提高項目工作水平。繼續實行重大項目包保機制,及時解決問題,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盡快竣工、盡快轉為企業。把握東北振興政策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包裝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完善產業園區環境保護體系,嚴格環保準入。
(二)堅持以工業經濟為支撐,推進產業擴規模、增效益
促進產業集群提升。全力推進煤化工產業集群發展,在加快現有項目建設的同時,著力引進建設一批主副產品配套項目。堅持液壓產業集群整機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形成集聚效應,提升知名度。打造氟化工產業集群特色精細化工品牌,擴大產業影響力。提升皮革產業集群加工能力,建設勞動力轉移就業集聚區。提高板材家居產業集群產品附加值,進一步發揮省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作用。推進國家新能源示范市創建工作。加快各類產業園區發展,實現水電氣暖、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研發檢測、金融擔保、交易網絡等平臺基本建成。
支持企業做強做大。新增超億元企業20戶;銷售收入增長50%以上企業100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鼓勵和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提高稅收貢獻率。
深化市礦合作,全力支持阜礦集團穩定產量、增加效益、多元發展,發揮對全市經濟的骨干作用。
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支持企業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核心競爭力。改造升級裝備制造、能源、建材等產業,促進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以承接產業轉移、龍頭企業牽動為重點,引進培育一批新興產業。推進國家級高新區建設,在產業升級、企業壯大、技術創新、品牌打造上實現突破。做好國家首批“兩化”融合試點工作。
全力抓好經濟運行。繼續實行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制度,堅持問題導向、因企施策、一企一策,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開展政策、融資、人才、產品等對接活動,支持企業拓寬市場、擴大銷售,研發適銷對路新產品。
(三)堅持以示范帶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扎實推進示范帶建設。突出果品經濟林、精品農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發展,新建示范帶63.5萬畝。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和致富帶頭人發展;加大農業開放力度,引進項目100個以上;推進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特色品牌,積極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加快科技信息、冷鏈物流、金融平臺、專業市場等服務體系建設。
穩步發展傳統農業。加快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農作物布局,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增強避災、抗災能力。
繼續推進畜牧業強市戰略。新建、改擴建規模養殖小區50個,推動畜牧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成節水滴灌9萬畝。實施高標準農田、農村土地整理46萬畝。實現農業保險面積170萬畝。推廣農機具1萬臺套。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抓好扶貧工作。以現代農業示范帶、“集團幫村”和駐村工作隊為載體,創新“政銀保”金融扶貧、互助式扶貧機制,實施精準扶貧,抓好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工作,減少低收入貧困人口5萬人。
(四)堅持以集聚區建設為抓手,促進服務業提質升級
提高集聚區發展水平。培育壯大中央商務區、溫泉旅游度假區等5個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充分發揮促消費、擴內需作用。促進各類特色服務業集聚區盡快建成。加快專業市場建設步伐。
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科技等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快世通二期、皮革等物流園建設,開工建設煤炭物流園、大玉冷鏈物流等項目。
提升金融業發展水平。新增貸款70億元;積極引進股份制金融機構及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推進一批金融集聚項目;力爭振隆、德爾上市;規范小額貸款公司管理。實施金融幫扶小微企業工程。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促進旅游業發展。做好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完善海棠山、瑞應寺旅游區建設。推進寶地溫泉小鎮等項目。擴大“中國瑪瑙之都”、敖包文化等特色旅游品牌影響力。促進鄉村旅游休閑消費。
(五)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保障,著力打造宜居環境
1、細河綜合治理工程。推動“543”工程完工,實現細河斷面水質穩定達標;重點做好綠化、濕地等生態建設,將細河沿岸打造成生態帶;改造維護城市段,規劃橋梁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綠化美化等配套工程,營造良好休閑健身活動空間;啟動全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著力打造生態怡人、環境優美、人水和諧的母親河。
2、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工程。啟動揚塵治理、生態綠化建設,實現殘煤自燃、滑坡危害有效控制。通過今后幾年的不懈努力,實施污染治理、生態建設、遺產保護三大工程,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環境宜居的城市品牌。
3、空氣環境治理工程。完成“藍天工程”等大氣污染減排工作。推進國家“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設。完成熱電企業脫硫脫硝除塵工程。推進建成區集中高效供暖,逐步取締分散供暖鍋爐。積極開展主城區粉煤灰、煤矸石、露天儲煤場、尾礦等綜合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實現揚塵有效治理、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4、推進污水處理廠建設運行。蒙古貞二期、氟產業開發區、溫泉新城、津源二期、清源中水回用等投入使用,啟動太平區等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經營保障機制,實現縣區、重點產業基地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建成、穩定運行。劃定集中式水源保護區,實施保護區內污染源清理。加強城區自備水源井關閉后續管理。
5、做好宜居鄉村建設。以村容整潔為目標,以垃圾治理為重點,以健全管護長效機制為保障,實現全部行政村環境衛生整治達標,逐步形成一批宜居示范村。
6、抓好綠化沙化治理。完成人工造林12.4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沙化治理24萬畝;城區植樹12萬株,新增綠地20萬平方米;閉坑礦山治理483畝,礦區綠化1000畝。
會計專業本人工作志愿怎么
時間:2024-02-09 09:0:30最新事業單位工作人
時間:2023-09-19 00:0:34黨員個人相互批評意
時間:2023-09-21 11:0:03最新總工會換屆工作
時間:2023-09-18 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