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廣東高考歷史(歷史+不限)類考生上肇慶學院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需要504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38434名,招生錄取人數為102人;
2、2022年廣東高考歷史(歷史+不限)類考生上肇慶學院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需要506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36793名,招生錄取人數為985人;
3、2022年廣東高考物理(物理+不限)類考生上肇慶學院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需要520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112382名,招生錄取人數為108人;
4、2021年廣東高考物理(物理+化學)類考生上肇慶學院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需要490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147644名,招生錄取人數為1196人;
5、2021年廣東高考物理(物理+(生物學或地理))類考生上肇慶學院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需要500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133271名,招生錄取人數為20人;
1、2022年肇慶學院在廣東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數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廣東 | 2022 | 歷史 | 歷史+(生物學或地理) | 本科 | 35 | 500 | 41210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20 | 500 | 40928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102 | 504 | 38434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985 | 506 | 36793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歷史 | 歷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66 | 513 | 31970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歷史 | 歷史+地理 | 本科 | 5 | 514 | 31280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495 | 500 | 142666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357 | 504 | 136129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生物學或地理) | 本科 | 51 | 504 | 137062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546 | 506 | 133523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90 | 510 | 127314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025 | 511 | 125670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地理 | 本科 | 55 | 512 | 123301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08 | 520 | 112382 | 省政府 |
廣東 | 2022 | 物理 | 物理+思想政治 | 本科 | 15 | 528 | 100693 | 省政府 |
2、2021年肇慶學院在廣東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數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廣東 | 2021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1833 | 507 | 45001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歷史 | 歷史+(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10 | 508 | 44254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歷史 | 歷史+(生物學或地理) | 本科 | 15 | 510 | 43001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75 | 511 | 42246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歷史 | 歷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120 | 516 | 38806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歷史 | 歷史+地理 | 本科 | 10 | 518 | 37560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881 | 484 | 155555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學) | 本科 | 659 | 489 | 148730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1196 | 490 | 147644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744 | 498 | 137387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生物學或地理) | 本科 | 20 | 500 | 133271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75 | 505 | 126704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地理 | 本科 | 15 | 508 | 122504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思想政治 | 本科 | 30 | 511 | 119294 | 省政府 |
廣東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65 | 512 | 116754 | 省政府 |
3、2020年肇慶學院在廣東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數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廣東 | 2020 | 理科 | - | 本科 | 1686 | 485 | 124916 | 省政府 |
廣東 | 2020 | 文科 | - | 本科 | 727 | 507 | 37603 | 省政府 |
肇慶學院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教育廳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本科院校,創建于1970年,位于廣東省珠三角城市肇慶(距廣州90公里)。肇慶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文明風景區示范點之一,學校坐落其中,與星湖山水相互呼應,盡顯優美秀麗,堪稱讀書治學佳境。辦學五十年來,肇慶學院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譜寫了一篇中國地方大學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華章,共培養了近20萬名各類優秀人才,為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融合歷史底蘊,扎根地方辦學。悠悠西江見證了嶺南的滄桑和巨變,沉淀下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成就了西江流域兩千年的輝煌。正是有西江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蘊,在嶺南文化的孕育下,肇慶學院弦歌不輟、執著追求,走出了一條曲折而通達的發展之路。學校勵精圖治、追求卓越,凝煉了“以生為本、以質立校,學術并舉、崇術為上”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厚德、明智、博學、力行”的校訓,傳承了“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肇慶學院人精神,致力于規模擴大和內涵發展相結合,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學校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學校、廣東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無煙單位、肇慶市森林學校等稱號。 引育優良師資,增強核心實力。肇慶學院面向全國23個省(區)(注:不含港澳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2.6萬人,聯合培養碩士600多人。目前設有19個教學機構,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職工17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多人,高級職稱500多人,具有博士學位400多人,雙聘院士1人,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受聘擔任學校的教學、科研職務。學校重視“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選送近300名教師到企業、行業接受培訓、掛職和實踐鍛煉,提高了教師的應用能力。 凝練學科特色,推進專業建設。學校擁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大力推進省市共建學科建設和“沖補強”提升計劃,設有省級特色重點學科2個、省級優勢重點學科1個、重點培育學科1個、重點扶持學科1個,“沖補強”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1個、省市共建重點學科1個,市重點學科3個,機械工程學科為珠江學者崗位學科。按照“做優新師范、做強新工科、提升新文科、發展新農科”的建設思路,學校設立了73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重點特色專業13個,省級以上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9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6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通過IEET工程教育專業認證5個,漢語言文學專業通過第二級師范類專業認證,化學專業已完成第二級師范類專業認證專家入校考查工作。2021年10月正式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獲批教育、電子信息、藝術三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夯實辦學條件,提升育人成果。學校有主校區和星湖校區兩個校園,總占地面積1200多畝。學校現有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逾3億元,紙質藏書181萬冊,電子圖書108萬種,電子期刊近3.3萬冊,中外文獻數據庫33個。學校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建有信息化門戶平臺、OA辦公系統、現代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服務體系。學校具有較強的教學力量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教學管理嚴格規范,教授、博士在教學第一線為學生上課;學校大力提倡并鼓勵本科生考研,取得顯著成績。我校設立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并獲批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立項。2019年2月,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特邀我校參加,介紹在振興廣東教師教育、推進“新師范”建設的經驗和亮點。2020年9月,教育部網站發布了我校作為地方教師教育類高校,勇做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主力軍的文章。2020年11月,我校鄉村教師教育經驗做法被教育部稱之為“肇慶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現有數十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超500個產學研合作基地,近700個校級實踐教學基地。學校高度重視就業創業工作,學校創新創業工作獲新華社專題報道,學校獲廣東省高校就業創業工作集體典型經驗獎,學校就業指導課獲評廣東省高校就業創業金課。 突出協同創新,加強產教融合。學校以行業產業聯盟和協同創新平臺為推手,匯聚項目、人才和資金,建設創新團隊、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協同創新平臺、高水平智庫,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學校建有省市級科研平臺38個,建設肇慶市協創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肇慶高新區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
廣東警官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13廣東警官學院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10:0:54華南農業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0廣東醫科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