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醫藥大學位于有“中國綠城”美譽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唯一獨立建制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學校創建于1956年,其前身為1934年成立的廣西省立南寧醫藥研究所。1970年南寧醫學專科學校并入,組成新的廣西中醫學院。1976年開始招收留學生,1978年正式培養碩士研究生,是我國第一批開辦研究生教育的中醫藥院校之一,1996年以來先后與國內8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2009年與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2012年3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正式更名為廣西中醫藥大學;2013年9月整體搬遷到仙葫校區;2015年12月學校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學校是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醫、理、工、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鮮明中醫藥、民族醫藥特色,產學研醫緊密結合、對外交流合作優勢突出的現代化中醫藥大學,是廣西首家獲得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結論為優秀的高校,也是國家中西部高校中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的高校。
學校有仙葫、明秀2個校區,總占地面積1410.94畝。現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1人。設有14個學院,3個教學部。學校現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培育學科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9個;廣西高校優勢特色學科4個,廣西高校重點學科6個。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學科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學科43個;為自治區博士授權點建設單位,有博士授權點建設學科5個。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精品課程14門。擁有廣西中醫藥科學實驗中心1個、中-泰傳統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1個、廣西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廣西“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基地2個、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共3個。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5999人(其中校本部958人,附屬單位5041人),教師隊伍中有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62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3人、終身教授1人、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7人、廣西特聘專家3人、廣西八桂學者2人、廣西“八桂名師”2人、廣西高校“教學名師”4人、廣西高校卓越學者2人,省級創新團隊7個,擁有全國名老中醫25人、廣西“桂派中醫大師”17人、廣西名老中醫18人。有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
學校以中醫藥、壯瑤醫藥研究為重點,加強科研創新基地與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教師積極開展科研活動,產、學、研、醫緊密結合,為廣西中醫藥千億元產業提供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撐,促進了廣西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近三年來,學校獲得的科技獎勵國家行業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廣西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廣西科技進步獎二等獎8項、三等獎5項;廣西科學技術發明獎三等獎1項;廣西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3項。“十二五”期間,學校獲自治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0項;廣西高校優秀教材獎7項;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廣西高校教育教學軟件應用大賽一等獎11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2項。
學校擁有一批國家臨床藥理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自治區金源單位、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等,廣西中醫藥科學實驗中心是全國中醫藥民族醫藥最大的創新共享平臺之一。韋貴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關性疾病及頸性高血壓學說”,鄧家剛教授的“化學中藥學說”,劉力紅教授的《思考中醫》以及唐農教授提創的“中醫陰陽本體學說”,均在行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學校尚活躍有中醫“扶陽學派”、“八桂學派”、“黃氏壯醫針灸”、“本土學派”等多個學術流派,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
廣西師范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11廣西醫科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14廣西師范大學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09:0:34廣西醫科大學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