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貴州高考文綜考試正在進行,那么今年貴州高考文綜卷難不難,相比往年貴州2018高考文綜卷難度系數怎么樣,下面小編整理關于貴州高考文綜卷相關的點評希望可以起到參考作用。
文綜
圍繞大綱主線 試題難度略增
楊芳教授認為,2017年高考文綜試卷以穩為主,穩中求進,在題型、風格、呈現形式等方面延續了以往特點,但試題難度較往年稍有增加。試題以立德樹人,以學科主干知識及學科素養的綜合考查為主線,圍繞考試大綱的高考思維主線,通過優選考試內容,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發揮了引導中學教學的積極作用,實現了高考的選拔功能。
地理學科:內容選取導向明確,發揮考試的育人功能。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考生分析其中蘊含的地理原理,使優秀傳統文化具體化,培養學生用地理思維看問題的敏感性。始終貫穿人地關系的主線,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傳遞和弘揚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之美,引導考生樹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沿著“一帶一路”選取典型案例,彰顯我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合作理念,力求用新思維、新途徑去解決考生看得懂、易接受、體會深的問題,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冷靜理性看待現實世界。使地理試題試卷不僅成為選拔的有效手段,也成為育人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培養學科思維能力。強調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增強基礎性。地理試題注重對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識的理解及其應用能力的考查。如7~9題以長江口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分布密度為背景,考查學生對浮游植物的分布特點、影響因素及發展變化特征,體現了地理學核心素養中的認識和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注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綜合性。高考地理試題的設計注重用整體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引導考生通過采用地理學中的要素關系分析方法(綜合研究)和區域對比方法,體現了對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分析問題的綜合性。展示了地理研究過程中的科學思考過程,要求考生能應用背景材料分析具體的地理問題。
創新設問的思路和形式,鼓勵創新思維。地理試題注重對試題設問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創新設計,在延續往年風格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今年繼續設置有限度的開放性設問,給予考生進行個性表達的廣闊空間。這樣的試題使考生能夠從標準答案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鼓勵考生進行主動思考,從不同角度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新性。
堅持改革方向,引領教學深化。高考地理科試題歷來注重培養學生整合地理知識、探求并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科特色得到更加鮮明的體現,對學生素養的培育也起到積極導向作用。一是體現學科素養立意。二是體現“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政治學科:突出價值引領,落實育人功能。今年政治試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反映國家建設發展成就,體現出鮮明的思想教育、價值引領的學科特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融入背景材料,把文化具象化,讓學生在閱讀和回答試題過程中感受體驗文化,引導他們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認識其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自信,提高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自覺性。展示發展成就,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今年的高考試題,注重反映中國發展理念,反映發展建設成就,通過考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和國際比較,提高國家榮譽感和自豪感,增強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認同和自信,從而堅定走的決心和信心。如38題,考查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鐵路“走出去”,引導學生理解開放發展的理念,39題,要求學生思考中國為什么要大力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導考生深入理解國際治理的中國方案,理解中國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積極貢獻。
關注社會現實,提升考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與素養。今年的政治試題的素材都是緊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鮮活生動,時代感強,具有感染力與吸引力。比如“精準扶貧”、“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鐵路建設”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相關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既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又要關注社會生活,關心國家大事,更要教會學生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分析社會現象,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才能提高他們參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社會生活的能力與素養。
體現引導教學的高考立場,落實考試大綱修訂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引導教學”基本立場,突出了政治學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具體化和精細化。按照具體化的能力考查要求設計試題,達成考查目標。思想政治科能力考查目標的細化要求,在設計材料分析題時,表現為不同的設問角度。要求考生在審題時必須注意這些差別,有針對性地調動和運用知識,在綜合分析判斷基礎上回答問題。調整題量和學科固定搭配,減少試題固化模式對能力考查效果的影響。多年來政治學科的命題結構基本穩定,逐步形成了2道材料分析題,其中1題為經濟知識與政治知識、1題為哲學知識與文化知識搭配的綜合題的固化模式。今年的政治材料分析題仍然是2道題,但學科搭配變為政治與哲學、經濟與文化。這一變動打破思想政治材料分析題的固化模式,一方面增強了對考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也培養考生多角度、多側面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歷史學科:突出體現,以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如第40題,通過鄭成功收復和建設臺灣這一歷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認識,增強了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臺灣的回歸是維護祖國領土完整,體現了倡導的愛國主義。重點考查國史、黨史、改革開放史、發展史對于考生而言,黨史、國史的學習不僅有助于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更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植于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如第46題,創設的情境是關于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陳云的經濟思想和貢獻,反映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探索道路的發展歷程。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中華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后現代以來的革命文化和文化都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試卷注重對優秀和先進文化的弘揚。如第30題,敘述了1949年渡江戰役期間的“紫石英事件”,否定了近代以來列強的在華特權,彰顯了獨特的革命文化。都有助于學生科學總結歷史經驗,進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完善考查途徑,提升考核效果。試題著重考查學生對通用性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體現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性。如第41題,第一次出現“自擬論題”,考生須按自己擬定的論題作答。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知識掌握和運用的“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能力。
推進考試內容改革,凸顯高考選拔功能。本年度高考歷史命題在保證試卷結構、考試內容、相對難度穩定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突破,不斷推進高考考試內容改革。試題整體設計進一步明確關鍵能力和歷史學科素養的考查內容,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素養和寬闊的視野,能夠在知識積累、素質養成和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落實《考試大綱》修訂后的考查內容,引導中學歷史教學。通過對《考試大綱》的修訂,歷史學科更加注重考查歷史思維過程與方法,考查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歷史敘述這兩種不同史學概念的理解和辨別程度。如第27題轉引了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活動的兩種歷史敘述,強調只有對歷史敘述進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歷史真實的重要性。對于引導中學歷史教學注重史學素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貴州醫科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1 11:0:41遵義醫科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1 11:0:39貴州醫科大學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1 09:0:34遵義醫科大學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1 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