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志愿填報中依然存在服從調劑的情況,但與傳統高考的調劑方式有所不同。
一、新高考模式下的調劑相關情況
新高考改革主要有 “3+3” 和 “3+1+2” 兩種模式。
“3+3” 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在除語數外之外的其他六門或七門科目中任選三門進行考試。志愿填報時,很多省份是按照 “專業(類)+ 院�!� 的方式。
當考生填報了某院校的某個專業(類),如果該專業(類)錄取滿額,但考生又符合該院校在該省的投檔條件(比如達到了該院校在該省的最低投檔分數線),那么就可能會被調劑到該院校在該省招生的其他未錄滿的專業(類)中。例如,考生報考了某大學的計算機類專業,計算機類專業錄取滿了,而該大學在考生所在省份還有工商管理類、法學類等專業未錄滿,考生就有可能被調劑到這些未錄滿的專業類中。
“3+1+2” 模式
在此模式下,“3” 是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1” 是指從物理和歷史中選擇一門;“2” 是指從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中選擇兩門。
志愿填報一般采用 “院校專業組” 的方式。一個院校專業組可以是一個專業,也可以是多個專業的組合,這些專業對選考科目要求相同。如果考生填報了某個院校專業組,投檔到該院校專業組后,由于分數不夠所報專業且選擇了服從調劑,就有可能被調劑到該院校專業組內其他未錄滿的專業。比如某院校專業組內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三個專業,考生報考了會計學專業但未被錄取,而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專業還有剩余招生計劃,那么考生可能會被調劑到這兩個專業中。
二、新高考調劑與傳統高考調劑的區別
傳統高考主要是在院校內進行專業調劑,新高考的調劑范圍則與所選科目以及相應的專業(類)或院校專業組相關。
調劑范圍的確定性
新高考模式下,由于是按照專業(類)或院校專業組進行投檔,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可能被調劑的范圍。例如在 “3 + 1 + 2” 模式中,考生選擇了物理 + 化學 + 生物的組合,那么他只會被調劑到要求選考物理且化學、生物符合要求的院校專業組內的其他專業。
而傳統高考中,考生只知道報考的院校,對于調劑到該院校內哪些專業并不明確,調劑范圍相對模糊。
調劑的針對性
新高考的調劑更具針對性,因為它是基于考生的選考科目和所報的專業(類)或院校專業組來進行的。這樣可以使考生被調劑到的專業與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考生選考了地理相關科目,那么被調劑到與地理相關的專業領域的可能性更大。
傳統高考的調劑可能會出現考生被調劑到與自己所選科目相關性不大甚至毫無關聯的專業的情況。
三、是否選擇服從調劑的考慮因素
考生和家長在決定是否選擇服從調劑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錄取概率
如果考生的分數在錄取邊緣,選擇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該院校或專業(類)、院校專業組錄取的機會。例如,某考生的成績剛剛達到某大學的投檔線,如果不服從調劑,一旦他所報專業錄取滿額,就很可能會被退檔,從而失去在該批次被該大學錄取的機會;而選擇服從調劑,即使不能進入所報專業,也還有可能被其他專業錄取。
但如果考生的分數較高,對所報專業有較大把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不服從調劑,以避免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
專業接受程度
考生需要考慮自己對不同專業的接受程度。如果考生對某一專業領域有濃厚的興趣,不愿意被調劑到其他專業領域,那么可以選擇不服從調劑。比如有些考生一心只想學習醫學相關專業,對其他專業都不感興趣,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謹慎選擇是否服從調劑。
反之,如果考生對專業的選擇比較靈活,或者沒有特別明確的專業偏好,那么選擇服從調劑可以降低退檔風險,提高被錄取的幾率。
職業規劃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看,如果考生已經有了明確的職業目標,且該職業與特定專業相關度較高,那么在填報志愿時應謹慎考慮是否服從調劑。例如,考生的職業目標是成為一名電氣工程師,那么他可能會優先選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如果被調劑到其他專業,可能會對其職業規劃產生影響。
然而,如果考生的職業規劃相對靈活,或者還處于探索階段,那么服從調劑可以為自己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也可以在大學期間通過轉專業等方式調整自己的專業方向。
大學讀兩個專業需要什么條
時間:2024-09-23 08:0:12國家勵志獎學金與助學金區
時間:2024-09-23 08:0:25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審標準是
時間:2024-09-23 08:0:35國家勵志獎學金申請理由150
時間:2024-09-23 0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