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寒衣節的日期:
10月28日 星期一(己亥年(豬年)十月初一,距離農歷寒衣節還有18天)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老北京寒衣節習俗
在過去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大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據說在清代還要頒發歷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歷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歷?賣皇歷。”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風俗習慣
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黍?”,《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俗謂之秦歲首。”陰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雖然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僅在漢初沿用,而且在漢行《太初歷》之后,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從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遺存。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流行于北方,南方鮮有耳聞。
在北方到了農歷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