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參加2021年高考的考生應該如何備考?2021年內蒙古高考到底難不難都是高考生疑慮的問題,那么2021年內蒙古高考難度怎么樣,以下是內蒙古高考難度系數點評解析,僅供參考。
1、復讀人數增加,高考競爭激烈
由于2020年疫情的原因,雖然高考因此延期,但在疫情期間,不少學校選擇以網課的形式繼續教學,從心理壓力和教學質量上,對2020屆考生產生了影響。
由此可見,相較于平淡無奇的其它年份,疫情得到控制后的第一年將會可預見的增加,因為受到影響發揮失常而復讀的考生,競爭將會隨著高考人數的增加而更激烈。
2、復讀生將受限,教學資源不同
2020年上半年,貴州、四川、云南等地相繼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對于招收復讀生、舉辦復讀班進行限制,其中部分地區甚至要求公辦高中、普通高中嚴禁招收復讀生。
雖然可以預見到2021屆復讀生將會因疫情增加,但由于這些規定的出臺,部分地區的復讀生將不能享受以往的教學資源,僅能進入私立高中。
3、高考改革,應屆復讀各有優勢
眾所周知,2021年河北、遼寧、江蘇、福建都將迎來高考改革,根據北京、湖北的相關官方回復表示,政策上對復讀考生沒有限制,高考改革對復讀考生沒有影響。
實質上,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全新的考察模式對于復讀生是陌生的,但他們卻需要更短的熟悉時間。不過也有類似浙江地區保留成績的政策,復讀生相對應屆生更有利。
大同小異填志愿
面對類型多樣的志愿填報模式,考生家長不必苦惱,高考志愿填報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同志愿模式在填報時的大同小異。
1.志愿填報的大同之處
無論哪種志愿填報模式,也不論填報學校志愿,還是專業志愿,有兩個共通的基本原則:一是第一志愿至關重要,二是合理拉開梯度。
(1)第一志愿至關重要
對于順序志愿及部分平行志愿模式,如果報考第一志愿的考生上線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生源充足,學校一般不再錄取第二、第三志愿考生,除非單獨預留二志愿的招生計劃;對于平行志愿模式,雖然大部分省份會設定一個征集志愿的機會,但因為考生在一志愿可以填報好幾所平行院校,90%以上的院校和專業在一志愿錄取階段都能完成招生計劃,就不再進入征集志愿行列。從高校角度上看,各個院校都愿意錄取第一志愿的考生,這樣的考生到校后專業情緒較少,能夠安心學習,成才可能性大。因此,考生需要慎重填報第一志愿,若第一志愿填報不當,不僅可能不會被理想的學校和專業錄取,甚至可能落榜。http://www.kaqiz.cn
(2)拉開梯度必不可少
一般來說,形成梯度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種是人為因素,各高校在制定當年招生政策時,會詳細說明院校及專業的錄取級差。
院校志愿級差主要是部分高校在接受二志愿高分考生時,對于二志愿錄取分數的要求。比如北林大今年在京預留了12個計劃,在第一志愿已經錄滿的情況下,用于接受高分二志愿考生,要求和一志愿的分數級差在50分以上。
專業級差是部分高校在錄取專業時采取的一種錄取原則,以北林大為例,專業級差為3、1、0,即第一專業和第二專業之間的級差為3分,第二專業和第三專業之間的級差為1分,后續專業之間無級差。考生所報的第一專業不能被錄取時,減去3分,插入考生隊列中重新排隊看能否被第二專業錄取;若第二專業依然無法錄取,減去1分看能否被第三專業錄取;以此類推。
另外一種是自然因素,知名高校或熱門專業由于社會認可度高,報考人數眾多而錄取分數較高,反之則較低。院校之間、專業之間自然形成比較明顯的梯度。
因此,考生在報考院校及專業志愿時一定要從高到低拉開檔次,形成梯度。一般說來,梯度越大,錄取的可能越大,但梯度太大又容易使志愿報得太低,造成所謂的分數“浪費”,故在拉開梯度的同時須保持合適的梯度。
2.志愿填報的小異之別
對于不同的志愿模式,除了大同之處,還有各自的小異之別,在填報志愿時存在一定差異性。對于順序志愿及部分平行志愿模式的省份,第一志愿要慎重填報稍微保守,以進學校為目的進行選擇。報考時除了要參考意向院校近幾年的錄取情況,還要將模考成績和高考成績作為參考的主要依據。對于完全平行志愿省份,在填報時,可以稍具冒險精神,按照“第一院校沖一沖,第二院校保一保,第三院校穩一穩,還有機會墊一墊”的原則填報。對于實時動態志愿模式的省份,考生一定要提前做好信息收集的準備工作,合理劃定適合自己分數及興趣的院校及專業范圍,報考期間密切關注省級招辦實時反饋的志愿報考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2020年內蒙古高考試卷難度系數點評及答案解析(WORD文字版)
2020年內蒙古高考理綜試卷難度系數點評及答案解析(WORD文字版)
2020年內蒙古高考文綜試卷難度系數點評及答案解析(WORD文字版)
內蒙古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
時間:2024-07-10 10:0:56內蒙古大學本科招生網登錄
時間:2024-07-10 09:0:15內蒙古高考往年征集志愿的
時間:2024-07-02 15:0:39內蒙古高考錄取結果
時間:2024-07-02 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