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堅定信心,奮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版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深度調整期,國內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我市正處于爬坡過坎、攻堅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任務艱巨繁重。同時,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全省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市已經進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階段,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中原經濟區、皖北振興等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全市發展的韌性、潛力和空間巨大。我們要深刻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趨利避害、順勢而為,保持定力、迎難而上,努力開創宿州發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提質提效為中心,堅持依法治市和創新驅動,持續擴大有效投入,加快振興縣域經濟,繼續實施“全市工業和城鄉建設三年振興計劃”,狠抓改革攻堅,強化民生保障,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努力建設“實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諧宿州、幸福宿州”。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財政收入增長9%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左右,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0%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主要動態指標繼續位居全省前列。重點做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主攻縣域經濟。堅持把振興縣域經濟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3111”工程為抓手,以“三個集中”為平臺,持之以恒推動縣域經濟振興。
培育首位產業。圍繞“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上臺階”的目標,深入實施“3111”工程,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培育縣域經濟支柱。支持埇橋做大做強服裝和板材產業,加快中國中部服裝產業城建設;支持蕭縣壯大建材產業規模,加快張江蕭縣高科技園、陶瓷產業園建設;支持泗縣培育壯大機電產業,高水平建設泗海工業園、泗縣當涂現代產業園;支持靈璧積極發展新產業、碭山壯大果蔬食品產業,鼓勵兩縣在食品產業上錯位發展。實現縣區首位產業產值360億元、工業稅收16億元(其中首位產業稅收9億元),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
注重政策扶持。完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實行“一縣一策”,主攻薄弱環節,在產業布局、招商引資、項目安排、土地指標、基礎設施、政府債務、財政專項資金等方面向縣區傾斜。充分利用土地傾斜政策,擴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模。實行要素跟著項目走,以項目定用地、以投資額定用地,合理配置土地指標,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用地空間。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縣域信貸投放規模、下放業務權限,強化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撐。
激發內生動力。建立權責對等的行政管理體制,把能放的權力放給基層,增強縣區自主發展的主體意識。鼓勵縣區搶抓皖北振興“新十條”政策機遇,用足用活省、市出臺的扶持政策。創新縣域經濟考核方式,加大首位產業產值、工業稅收、園區和城鄉建設等指標考核獎懲權重。量化工作目標,堅持縣域經濟定期調度、首位產業專項調度,引導縣區你追我趕、競相發展。
(二)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堅持把工業強市興縣真正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要務,定向施策、精準發力,積極培育新增長點,以工業質量、效益的提升,帶動整體經濟的躍進。
強化招商引資工作。堅持“工業項目、招大引強、稅源企業、環境保護”原則,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全市實際到位內資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深入推進產業招商、精準招商、以商招商,制定首位產業招商規劃,瞄準首位工業產業鏈和配套產業,招引“頂天立地”的首位工業項目,同時引進一批“鋪天蓋地”的優質工業項目。繼續堅持招商周、領導帶頭招商、招商任務計劃公開等制度,開展市直單位與園區“掛鉤招商”活動。完善招商引資目標任務考核辦法,加大新開工項目、竣工項目、首位產業項目、畝均投資強度和稅收貢獻的考核權重。依法合規地清理和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持續優化招商環境。
夯實園區發展平臺。全面開展“園區項目建設年”活動,推動園區產城一體、融合發展。市經開區重點發展生化醫藥產業,爭創國家級開發區。鞋城重點發展制鞋產業,更多引進整鞋、物流及配套項目,實現工業總產值70億元。宿馬園區重點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加快推進王老吉項目、黃池食品產業園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市高新區爭取正式獲批,重點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四個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低于30%、稅收增速不低于20%。推進各類園區轉型升級,嚴格規范土地出讓行為,積極盤活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新建多層標準化廠房10萬平方米以上,不斷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持續擴張工業總量,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360億元,工業投資完成600億元。認真落實省、市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十條”意見,加大“一企一策”幫扶力度,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戶。實施創新驅動,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意見和考核細則,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9%左右。力促皖北藥業、雪龍化纖等退城進園項目盡快投產達效,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在資金、政策、項目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制定民營經濟分類考核辦法,加快民營企業發展,新增私營企業2000戶、個體工商戶10000戶。
推動項目提速提效。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責任落實制度化,加大項目謀劃、爭取和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億元以上和10億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0億元。嚴格落實“五個一”工作法,深入實施市級、縣處級領導干部聯系包扶項目制度,力促錢營孜低熱值煤發電、阿爾法游戲產業園、紅旗電纜、朱山光伏發電等盡快開工,確保億帆藥業、欣意電纜、瑞年健康產業園、羅盛達陶瓷、立誠包裝等建成投產。力爭360個項目列入省億元以上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年度投資240億元。認真謀劃“十三五”規劃項目,調整充實“5161”項目庫,儲備規模保持在萬億元以上。
(三)統籌推進城鄉建設。深入推進以人的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城鄉建設提升年”活動,實施176項重點工程,完成投資180億元以上,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
突出中心城區建設。加強規劃銜接,建立“陽光規劃”制度,啟動大宿城空間戰略發展規劃編制,理順園區規劃管理體制。堅持東向高鐵、北跨汴河、南展新城、西越高速,強力推進五大片區建設,重點實施四大類工程,實現“雙75”目標。加快路網建設,新建道路橋梁工程16個,確保大外環全線建成貫通,加快芒碭路等項目進度,建成人民路唐河橋,打通斷頭路。加快新汴河景觀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植物公園、森林動物園,繼續實施清水工程。
加強縣、鎮、村建設。按照“三治三增三提升”要求,以完善基礎、配套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特色,繼續實施“555”工程。在縣城建設上,四個縣各建設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建一處不低于10萬平方米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10個街頭游園,建成一個符合標準的城建檔案館,新建一座日處理能力不低于2.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在鎮村發展上,縣區各完成一個鎮當縣建的控制性詳規編制,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市場化管理體系,完成美好鄉村示范村供排水和污水管網建設,新增10個以上集體經濟收入過10萬元的村,五個縣區共新增土地流轉面積70萬畝以上。在工作要求上,四個縣各完成土地出讓收入10億元,收儲土地1000畝,征遷整理凈地不低于500畝,完成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完善工作,完成縣城地下管網資料檔案整理和存檔備份。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進京滬高鐵宿州東站擴建、宿淮鐵路蒿溝站、鄭徐客運專線等工程建設,確保濟祁高速宿州段建成通車,構筑“三縱兩橫”高速公路網,實現縣縣通高速。強化與周邊地市、縣區的路網對接,加快打通跨區域斷頭路,逐步把宿州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繼續推進宿靈泗、宿蕭碭、206國道快速通道等一級公路建設,著力提高道路通暢水平。升級改造縣鄉公路150公里,實施村級公路網化工程200公里。力爭市客運中心站主體工程完工。實施淮水北調沱河截污治理,加快汴北污水處理廠建設。開展“電網建設年”活動,建設宿州骨干網架。支持鐵塔公司發展,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適時適量發行市政債,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新體制。
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鞏固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常態化、市場化、精細化水平。深入實施“五化”工程,突出抓好“七亂”整治,重點推進城市“五大節點”改造。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讓綠化“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小區、進公園、進企業”,增綠800萬平方米。深入實施森林增長工程,扎實推進“三線三邊”綠化提升和“四森”創建工作。加快城區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加大公交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分擔率。規范小區物業管理。完善大城管工作機制,積極推進環衛、市政體制改革,完善數字城管運行機制。
(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要抓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現代農業“兩區”建設,大膽改革創新,努力打造埇橋灰古核心示范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系,鼓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培育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50個、示范合作社50個、新型職業農民2000人。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000億元,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500家。繼續穩定糧食生產。實現林業總產值380億元以上。實施新汴河治理、淮水北調干線及配水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解決63.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技、農機、農藝結合。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妥開展宅基地管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完成靈璧、蕭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鄉鎮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建設。
不斷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堅持“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加快建設第二批37個美好鄉村示范村。突出興業富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入推進“三線三邊”環境治理和秸稈禁燒工作,擴大秸稈還田面積,加快建設4座生物質能秸稈發電廠。
全力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實施扶貧開發“五個一”重點工程,推進科學扶貧、精準扶貧,抓好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智力扶貧,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8.5萬人,脫貧率達15.6%,貧困發生率降至6.6%。
(五)積極開拓現代服務業。堅持把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作為重要的增長極,完善產業體系,推進業態創新。
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積極推進億贊普、中國網庫等項目建設。出臺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電商、網購、快遞融合發展。加快高新區省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培育招引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電商企業。推動阿里巴巴宿州產業帶運營,力爭200家企業上線。抓住省交通運輸物流試點市機遇,積極融入粵蘇皖贛四省大通道和中原經濟區五省大通道。完善交通商貿物流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建設智能物流信息平臺,形成市、縣、鄉、村四級物流網絡。
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推進大型商業項目建設,開工建設蘇寧廣場,加快南翔恒泰、國購廣場建設,爭取百大農產品物流中心三期、創智物流園等投入運營。完成商業網點規劃修編,提高現有商業設施利用率,推進商業商務中心人氣集聚和業態繁榮。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奇石、書畫、戲曲、馬戲、嗩吶等文化產業名片,推進南翔云集文化商業街等項目建設。抓好皇藏峪5A級景區創建,加快各縣區旅游資源整合,力爭旅游總收入超過80億元。繼續推進放心早餐、家政服務網點、社區便利店等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新增2家省級服務業集聚區。
穩妥推動金融創新。繼續實施金融“五個一”工程,嚴格執行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制度,出臺金融扶持“三農”發展辦法,全年新增貸款120億元。引進大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村鎮銀行,鼓勵農商行和村鎮銀行增資擴股,加快構建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加強政策性擔保體系建設,建立銀政擔風險分擔機制。組建政策性小貸公司,實施“助保貸”計劃,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貸款接續資金問題。加快企業上市步伐,重點推動4家企業在新三板上市。拓展直接融資渠道,推廣表外融資、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金融創新產品。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繼續清收各類不良貸款,規范民間融資,持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推動現有市級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平穩轉型發展。
(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里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不失時機推進各項重點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為發展動力。
推進各項重點改革。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穩步推進國企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切實防范債務風險。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改革。擴大“營改增”范圍。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逐步破除以藥補醫。
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扶持和培育實體企業擴大自營進出口,促進澳利安食品、皖神、東大木業、科技食品、新林紡織等做大做強,壯大東藝鞋業、力成生物等骨干企業,力爭全市進出口額增長10%。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公用型保稅倉庫和海關監管、檢驗檢疫查驗場所建設,爭取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正式開關開檢。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完成149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優秀教師輪崗任教基層邊窮學校。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平入學。加快宿城一中城南分校建設,建成宿馬九年制公立學校。加快職教園區建設,支持職業技術學院轉型發展,推進省鞋業人才培養基地和鞋業學院建設。培育誠信文化,啟動榮譽市民評選。增加基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積極推進縣“兩館一場”建設,大力提升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服務質量。加強大運河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加快市立醫院新區、市婦幼保健院建設,創建國家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落實好“單獨兩孩”政策,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舉辦市第五屆運動會,基本建成市體育館。實施城鄉困難群眾殯葬救助,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嚴格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水源地保護,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讓宿州大地天常藍、山長綠、水更清。加快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好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項目,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務,加強國防動員、人防和民兵預備役建設,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扎實做好民族宗教、檔案、地方志、殘疾人、防震減災、紅十字會、外事僑務和對臺工作,協調推進供銷、氣象、煙草等工作。
積極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管理,繼續保持治超高壓態勢。強化食品藥品監管,完善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機制。推行“陽光信訪”,加快建設網上信訪信息平臺,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完善應急管理機制,提升突發事件防范、應對和處置水平。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完成10個“四有”標準示范社區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實現村居全覆蓋。深化“平安宿州”建設,加快建設立體化、數字化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確保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2020年黨員兩學一做四講四
時間:2023-09-17 02:0:39關于黨員個人四講四有對照
時間:2023-09-13 19:0:012020年兩學一做黨員個人自
時間:2023-09-21 21:0:482020年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民
時間:2023-09-18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