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教室5間,座位總數372個,每百名學生配多媒體教室和語音教室座位數75.72個;計算機教室25間,教學用計算機共計1340臺,每百名學生配教學用計算機13.98臺。近五年來,學院新建功能齊備、設施先進的音樂廳5個,各類專業實驗室16間及校內實踐場所47個。
改革開放以來,全院獲批準立項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共計187項,獲國家專利8項。其中,文化部攻關科研項目《高胡、二胡、中胡(系列)高音區音質音量的改良》1999年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雙腔葫蘆塤的研制》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2007年,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拉忽雷”獲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
教育部科研項目《西南少數民族樂器研究》和《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研究》等已取得顯著成果。教育部科研項目《南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對比研究》及文化部重點研究課題《四川北川羌族與平武白馬藏族民俗藝術的綜合開發利用》的研究計劃正在實施當中。
自改革開放以來,全院師生正式出版專著、教材和作品集245部,其中19部專著及3部教材獲得相關獎項。近三年來,全院師生在省級以上刊物正式發表各類專業學術論文590篇,其中,發表于國內核心期刊的論文55篇。
學院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各類藝術人才14513名。其中,不乏蜚聲國內外的佼佼者。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著名作曲家高為杰、何訓田、賈達群、朱世瑞、著名旅美男高音歌唱家范競馬、旅德男高音歌唱家趙登峰、青年歌唱家霍勇、青年歌手張邁以及著名演員劉曉慶等,均屬我院的杰出代表。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