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堅持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和國際教育,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形成工、理、管、法、經、藝、文、教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現有27個學院,8個學科門類的86個本科專業,1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3.4萬人,研究生近2000人。
學校現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16個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個四川省“卓越農林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2個省級應用型本科示范專業, 1個專業已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專業已完成專家進校現場考查。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并招收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運動隊學生和邊防軍人子女預科。具有面向全國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
學校以學科發展前沿為導引,以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為動力,通過院系調整,進一步理順學科關系,組建學科群,建設學術科研平臺和團隊。現有1個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個四川省“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2個四川省雙一流建設支持學科,8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哲社重點研究基地,18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省高校哲社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區域與國別重點研究基地和4個其他廳局級平臺。
學校把本科教學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年度財務預算優先滿足教學基本建設與日常教學活動的正常運行,教學經費支出占學費收入的比例持續增長,學科專業、師資隊伍、教學改革和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建設均有專項資金投入并逐年增加。實施“本科生創新基金資助計劃”和“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計劃”,與川創投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川創投西華天使投資基金”,成立西華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廣泛爭取社會資源投入本科教學。
學校以培養“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能夠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和根本任務,致力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建立有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教學質量、教學管理、學生學習狀態進行評估和管理。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高度重視、全面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本科教學工程”,實施系列“卓越計劃”,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和創新教育學分,加強開放型實驗室建設,組建創新創業學院,成立省級大學科技園。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被評為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提供專門場地和充足的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加強第一、第二課堂互動,充分發揮“易班網絡互動社區”第三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及實干、創新精神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近年來,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教育部全國大學生網絡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創業競賽、機器人大賽、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國內外重大學科競賽中,學校獲得國家級獎450項,省級獎840項。在大學生體育競賽中獲得國家級團體冠軍40余個,個人冠軍20余人次。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學生團隊設計作品獲得2017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總決賽唯一的特等獎;汽車與交通學院學生楊文浩獲得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技術”項目的銀牌,實現了中國在這個賽項上獎牌零的突破,獲得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理學院學生獲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特等獎提名獎(Finalist)。奧運會金牌獲得者陳龍燦執教的學校乒乓球高水平運動隊,獲第28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乒乓球男團冠軍,培養的西華學子朱雨玲榮獲第21屆乒乓球世界杯女單冠軍;西華啦啦操獲得世界啦啦操錦標賽第三的優異成績;跆拳道高水平運動隊獲第二屆亞洲大學生跆拳道錦標賽團體季軍和兩個單項冠軍。學生藝術團獲世界青少年合唱節民族歌曲金獎,參加央視春晚等多臺文藝演出;在教育部、中央網信辦舉辦的全國高校校園好聲音比賽中,學校獲得兩屆冠軍、一屆亞軍;在近兩屆的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中,學校共獲各類獎項57項。
學校高度重視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易班全國推廣的第一所試點高校,“西華易班”的網絡育人效果突出,特色鮮明,在全國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成為我校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陣地。網絡育人成果入選全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交流資料;西華易班被評為教育部“全國高校百佳網站”,榮獲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甘霖等上級領導來校調研指導易班工作;學校“課堂+實踐+網絡”思政課改革被央視專題報道;四川省教育廳易班建設與發展中心設在學校,全國300余所高校來校學習調研。“西華秋韻”迎新文藝晚會立足愛國愛校、立志成才和尊師重教教育,以高水平的原創藝術表演將落細落小落實,榮獲第九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
學校主動融入四川省治蜀興川的社會經濟發展重大項目進程中,積極開展校地合作協同創新,全面適應四川省支柱、優勢、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以“能源與動力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為特色優勢學科,重點發展與建設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食品加工、文化創意產業、新材料、電子信息”為特色的大學科技園,開展汽車工程、流體機械、農業機械、智能機器人、食品加工、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成果轉化,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造就學術領軍人物、積聚創新團隊、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學校的整體水平、綜合實力、自主創新與服務國家和地方的能力有顯著提升。學校近三年承擔或參與了400余項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和部省級重點科研課題,與省內外地方政府、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民營企業等緊密合作,成果轉化及項目合作產生了巨大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獲得國家、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和各類成果獎40余項。
學校重視對外開放,主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融入軍民融合等國家戰略,通過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對接四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區建設,與四川省國防科工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四川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并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展教師和研究生培養工作,落實與宜賓、郫都區、德陽、庫爾勒等地方政府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推進“宜賓研究院”建設。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協同育人,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典、捷克、日本、韓國、泰國等國的30余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廣泛開展學生交流、教師交流、學術及科研合作,為學生出國深造提供廣泛渠道,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建校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以中國激光3D打印引路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休斯敦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任志鋒,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石清華,希望集團與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烏魯木齊市委書記徐海榮,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陳次昌,多年來工作在生產技術第一線、獲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進步獎的普什集團吳元文,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顯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成都電力110黨員服務隊成員羅蘭等校友為代表的各類人才25萬余名,已經成為國家及四川省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西華大學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努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辦出學科特色,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省屬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06成都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0:0:02成都醫學院轉專業政策規定
時間:2024-07-12 10:0:01川北醫學院轉專業政策規定
時間:2024-07-12 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