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完全侵占中國東北,并成立偽滿洲國,此后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采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后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中華民族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進行的抗日戰爭,具有鮮明的特點:
首先,它是世界存在著蘇聯、英美、日德意三大勢力和法西斯、反法西斯陣線的影響下進行的,需要審時度勢,正確提出反對日本侵略的方針和政策,加強國際上反法西斯陣線的戰略配合。
其次,日方強中方弱、日方小中方大、日方退步中方進步、日方失道寡助中方得道多助這些相互矛盾的基本特征,決定了中日雙方的戰略指導方針和戰役戰術原則。
再次,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階級矛盾依然存在,有時甚至很尖銳,需要正確處理兩種矛盾的關系,在敵、我、友三方中保持自己的主動權。
最后,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由于執行兩種不同的抗戰路線、戰略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因而在不同的戰略階段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戰略防御階段,正面戰場是全國抗戰的主戰場。在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敵后軍民成為全國抗戰的主力軍,解放區戰場則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
另外,抗日戰爭呈現出一種內線與外線、有后方與無后方、有固定戰線與無固定戰線等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
日本人所謂的“日中戰爭”,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期間與中國之間的戰爭;中國人習慣把中日之間爆發于1937年至1945年之間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中國學術界關于抗日戰爭的具體起訖時間存在一定爭議,但關于“抗日戰爭”的名稱,無論是中國大陸學界還是港臺學界,甚至多數海外華人學者基本贊同這一名稱。國際社會出于中立性考慮,一般將之稱為“第二次中日戰爭”,以區別于被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的甲午戰爭。從戰時到戰后,日本人稱謂這場對華戰爭的名稱幾經變化,如戰時的“支那事變”、“大東亞戰爭”;戰后的“亞洲太平洋戰爭”、“日中戰爭”、“十五年戰爭”等;甚至戰后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稱謂“過去的大戰”、“先前的大戰”等。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名稱,恰當的名稱能正確反映出事物的內容和本質,不恰當的名稱則具有片面性,甚至歪曲事物的本來面貌。戰爭作為一事物,它的名稱也有恰當與不恰當之分。日本對抗日戰爭仍未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恰當稱謂,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中日學界的關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手抄
時間:2023-09-21 02:0:44小學三年級學習計劃手抄報
時間:2023-09-20 18:0:18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手抄
時間:2023-09-14 04:0:55小學生校園安全手抄報內容
時間:2023-09-19 0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