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是大專學校,該校是廣東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舉辦的一所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內最早獨立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院校之一。
建校以來,深職院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中國高職教育的多個第一。學校依托珠三角產業發展,秉承深圳特區改革創新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立足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辦學特色,各項事業取得驕人成績,被譽為中國高職教育的“一面旗幟”。為緊密契合“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和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學校在2016年底召開的第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個服務、五個定位、一個率先”的戰略發展目標,始終堅持為黨和國家服務、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服務,努力成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深圳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深圳市民終身教育學校與中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重要基地,率先建成、世界一流職業院校,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貢獻“深圳模式”。
學校現有留仙洞、西麗湖、官龍山、華僑城、鳳凰山五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12萬平方米,學校產權校舍建筑面積57.34萬平方米,其中教室10.75萬平方米,圖書館5萬平方米,體育館3.34萬平方米,實訓實習場所10.14萬平方米。現有固定資產總值23.66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9.58億元,教學用計算機14525臺。圖書館藏有紙質圖書261.2萬冊,電子圖書130萬冊,電子期刊60.54萬冊,中外文數據庫46個,音視頻16.07萬小時。
全校現有教職員工2380人,其中專任教師1243人,正高217人,副高657人,博士40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珠江學者5人、海外高層次人才25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教學名師8人、國家特支計劃教師1人、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4人。學校擁有教育部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引進美國霍夫曼諾獎團隊等一批重量級團隊,成立霍夫曼先進材料研究院、智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院、社會與經濟發展研究院等高端平臺,為珠三角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學校設有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等17個二級學院和體育部、工業中心、國際教育部等教學單位,招生專業80個。全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2750人,其中港澳臺留學生79人,四年制高職生284人,應用型本科生292人,外國留學生127人。自辦專科教育在校生3536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4項,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3項,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示范專業12個,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9個,國家級精品教材12部,國家精品課程5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3門。
學校一直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以培養適應智能時代需要的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探索實施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職普融合、理實融合、技術與文化融合、教育與生活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等“六個融合”,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職業生涯拓展能力和幸福生活創造能力。瞄準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緊貼深圳四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布局專業,打造品牌專業,與華為、ARM、阿里巴巴、平安、比亞迪、裕同、天健等一流企業緊密合作,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ARM智能硬件學院、阿里巴巴數字貿易學院、平安金融科技學院、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裕同數字圖文學院、天健建工學院等7所特色產業學院,校企共同制定專業標準、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師資團隊、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服務一流企業中成就自身一流。開設專業文化課程,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學校已累計培養11萬余名全日制專科畢業生,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多項人才培養質量指標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其中,238人次獲CCIE證書,13人獲RHCA證書,57人獲OCM證書,163人獲HCIE證書,13人獲RHCE證書。
學校探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以“五維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重心在“教育”、路徑在“分層”、目標在“萬眾”、核心在“創新”、關鍵在“實踐”)為引領,打造深圳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全球技術技能人才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以及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培養的成長搖籃。通過系統設計、科學構建,協同推進從啟蒙教育、預科教育、專門教育到指導創辦企業的進階式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搭建“四會兩賽三聯盟”雙創交流平臺和“創新型社團—創客中心—學生創意創業園”雙創實踐平臺,逐步完善跨界融合、產品試制、創業孵化、創業投資的雙創服務體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年來獲評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廣東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深圳首批十大創新創業基地等。近四屆畢業生畢業一年內自主創業比例達到5%,畢業三年后創業比例12.7%。
學校堅持以“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導向,重視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以及行業企業合作,組建成立了應用技術研發院、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等三大綜合性研發平臺,建成43個市區級以上科研平臺,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中小企業發展。全校累計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519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84項,年度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科研經費到賬總經費達到8.06億元,其中技術轉移(橫向科研)項目到賬經費2.98億元;出版各類學術專著226部、編著、譯著和作品集共199部,61項科研成果獲部、省、市級獎勵;獲國家專利授權1726項,軟件著作權登記1136件,發明專利345項。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標準74項。
學校重視社會服務,發揮品牌優勢,致力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做好高水平師資培訓,打造世界級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做好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及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服務好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聯合社區街道組建社區學院、特色學院,開展針對社區居民的健康、養老、旅游等培訓項目,服務好地方社會發展需要;以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輸出為主要內容,構建“理念—教學—師資—管理”四位一體的精準幫扶體系,服務好對口支援地區和院校的發展。全年重點對口幫扶11所職業院校,累計對口支援西藏、新疆、貴州等地11個省、自治區的200余所職業院校。全年舉辦33個全國高職專科師資培訓班,累計為全國680余所職業院校培訓骨干教師1.2萬人次,連續5年名列全國第一。年均開展各類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與資格認證12萬人次。組建西麗社區學院、大鵬旅游學院等社區學院,與社區共同培養技能人才,打造開放辦學、產教融合的“職教特區”;選派核心團隊建設管理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開創了特區與老區攜手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的典范。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
時間: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
時間:2023-09-20 12:0: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
時間: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
時間:2023-09-15 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