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當主播的不二之法
自由、活躍,似乎是大部分學生對廣院的第一印象。“我們在校時,廣院的思想挺活躍的,挺多新鮮的東西”,和許多校友一樣,康輝仍然習慣稱呼母校為“廣院”,“尤其廣院教育中藝術成分比較多,這種環境能讓每個人都自由地尋找自己最需要的東西,未必是一板一眼地坐在課堂里接受。”
氛圍相對自由,但專業上的標準卻沒有絲毫放松。李梓萌回憶說,雖然學校有很多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但當年的她更愿意安安靜靜地在圖書館里學習,享受那里磨礪自身的時光。在語音學習階段,康輝遇上了嚴謹認真的小課老師陳京生,“陳老師脾氣很好,但是并不是磨一磨就能過去,他永遠會拿專業標準去要求你,不會網開一面。”在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語音學習中,習慣性希望達到高標準的康輝甚至感到“很難受”,“那時候,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專業學習,懷疑這么痛苦地學習是不是值得。”但是如果沒有當初的那份執著和努力,誰又能預見到今日的一切,“所以有夢想的你們,勇敢去闖吧!”
和康輝一樣,歐陽夏丹在入學之初,對自己的專業成績也沒有太大自信,“像我們南方來的都是‘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要糾正的東西很多。”但說起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不斷地練習。每天清晨,操場上、樓底下、核桃林里,都曾是他們練聲的地方,“一個人恨不得搶一棵樹,”歐陽夏丹說,“我們南方的那幾個孩子早晨起來都互相督促,大家成群結隊地出去練聲。”
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字音漸漸與骨骼、肌肉達成了默契,發聲漸漸變成了一種習慣。“有一天,我也不記得是什么時候,好像突然有一種開竅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康輝說,“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有了自信,也找到了這個專業吸引自己的地方,所以有的時候,一些笨功夫、慢功夫,一定要下夠了,才可能真的帶來變化。”
“跨界”而來的郎永淳面臨的壓力更大,他要用兩年的時間,完成本科生四年的學業,自稱“年少輕狂”的他入學不久就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北京交通臺實習,之后又參與了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節目的創辦,常常需要在學校和電視臺之間來回奔波。“就覺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勁,”郎永淳說,“那個時候和同學談天說地,經常會有年少輕狂的醉酒之言,說將來我們要鐵肩擔道義,要推動社會發生正向的改變。”事實上,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高考自主招生學校名
時間:2023-09-17 03:0:45高考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
時間:2023-09-13 12:0:44還有高考自主招生嗎
時間:2023-09-15 19:0:422019年高考自主招生要多少
時間:2023-09-19 08: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