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制造業是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突出優勢。要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加快制造業向分工細化、協調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強化“扶優、引導、倒逼”機制,推進工業優化升級。加大優勢產業骨干企業扶優力度,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揮技術積累廣、產業集群多、深耕潛力大的綜合優勢,發展智能制造、協同制造、綠色制造和增材制造(3D打印),提高化工、機械等傳統制造業技術水平。加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引導力度,集中力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現代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高端產業,形成制造業強省建設的骨干支撐。加大低效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
加快園區升級,推動要素整合,打造一批產業層次高、協同效應好、公共服務優、特色優勢強的產業集聚區。
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支持企業提升研發設計、品牌創建、營銷網絡拓展能力,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構建質量發展體系,培育國際國內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提高“魯貨”國內外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壯大發展現代服務業。順應制造業服務化、消費個性化多樣化趨勢,利用先進技術、科學管理模式,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擴大規模、拓展空間、優質高效發展。
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現代金融、檢驗檢測、節能環保服務等產業,培育移動互聯、軟件開發、動漫創意、數字影像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行業。構建省會城市群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和膠東半島高端服務業聚集區,形成帶動我省服務業升級的增長極。
堅持拓展內涵、打造品牌、便民優先、引領時尚,發展信息服務、教育培訓、休閑旅游、文化體育、醫療健康、家政服務、社會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好客山東”、“仙境海岸”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生活服務需求。
(五)推進智慧山東建設。加快經濟社會信息化、網絡化進程,拓展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藍色經濟、民生建設新空間,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
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化為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廣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發展分享經濟,實現生產經營流程重構再造,促進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服務遠程化。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增強信息產品供給能力。
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下一代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寬帶通信網,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加快寬帶山東、智慧城市和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建設,提升政府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服務信息化水平。
(六)積極構建發展新體制。圍繞破難題、增活力、創優勢、促發展,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創新,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減少行政許可,提高行政效能,創造全國領先的營商環境。推動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統籌協調和決策咨詢機制,加快建立職責明晰、積極作為、協調有力、長效管用的創新治理體系。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布局調整和產權多元化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大力支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地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創新投融資機制,完善政府投資管理體制,健全公共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投資收益合理回報機制,繼續放寬準入限制,有效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改進政府定價管理,持續推進水、氣、電、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
大力推進財稅改革,合理劃分省級和地方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制定省與市縣主要事權項目清單,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科學、高效、透明、可持續的現代財政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完善財稅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利益導向。
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小額信貸、農村信用互助組織等普惠金融,規范發展融資性擔保機構、互聯網金融、財富金融等金融組織,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強化地方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體制機制建設,切實防止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發展綠色金融。
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
加快“信用山東”建設,以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為重點,建立完善誠信體系,實現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覆蓋全省各行政區域、涵蓋所有信用主體。
三、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構筑均衡融合新格局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緊緊圍繞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經濟社會協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一)扎實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堅持東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縱深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