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全面落實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引導不同區域科學有序開發,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現代農業園區紅線、城鎮發展邊界控制線。支持安康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制定有利于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配套政策,實行分類管理,推行差別化績效考核評估制度,形成符合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導向機制。
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產業和綠色企業發展,提高整個經濟結構中綠色經濟的比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等重大工程,提高礦產資源采收率、回采率和綜合利用率。積極推廣高效節能和清潔生產技術及裝備的集成應用,全面控制能耗強度和能源消費總量,深入實施節能技改工程,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探索建立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優化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礦區植被恢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鐵路、公路、河流沿線綠化工程,繼續鞏固秦嶺治理成果,建設秦嶺國家公園,推進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北高原大綠化、陜南山地森林化,提升“三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水平。繼續推進渭河、漢丹江、延河綜合整治,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實施濕地綠化建設工程,加快黃河濕地保護區建設。如期建成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和漢昆明池保護工程,推進綜合治理,重現“八水繞長安”美景。繼續實施“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持續改善大氣質量,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建設山青、水凈、坡綠、天藍的自然生態環境。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深化資源稅改革,推進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市場化價格改革,加大政府購買環境服務力度,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改革生態環保管理體制,健全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
(六)著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持保基本、兜底線,持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實施重點領域民生工程,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秦百姓。
堅持把就業擺在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創業機制,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型就業形態的政策支持。更加重視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創業,統籌做好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以創業促進就業,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建設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創業型城市,創建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加強就業援助,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做好失業預防和調控。
以農民增收為重點提高收入水平。推進農村經濟普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長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賦予農民住房、承包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轉讓等權利,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健全以市場為基礎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機制,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斷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完善企事業單位工資增長機制,推進同城同酬、同工同酬。健全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基本制度定型完備、法定人群全面覆蓋、保障標準合理調整。全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銜接政策。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的醫療保險、大病救助、職工互助保險和社會保險相結合的醫療保險體系。實現生育、失業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逐步提高社保對象待遇。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改進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工作,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政策,保障殘疾人權益,提高優撫安置保障水平。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擴大社保籌資渠道,加強社保資金監管和服務。
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堅持教育大省地位、教育強省戰略、教育富民方針不動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切實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改造提升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推進縣城以上城區中小學校建設,下功夫解決義務教育入學難、大班額等突出問題。普及學前3年教育,全面推行普通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實現“雙高雙普”目標。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推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融合,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發揮優勢、整合資源、突出特色,集中力量加強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穩步推進國際教育發展。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落實好“國培計劃”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
繼續改善城鄉居民住房。完善符合省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構建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推進公租房與廉租房、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并軌,繼續實施以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抓好棚改貨幣化安置、公租房入住和后續管理工作。以扎實推進陜南陜北避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和“告別土窯”工程為抓手,改善農村居民住房,提高公共設施配套水平。繼續落實好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城鄉居民住房權屬登記工作,大力促進二手住宅市場交易,促進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實施健康陜西行動計劃。以提高全省人民健康為目標,以解決危害健康的主要問題為重點,統籌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監管體制、支撐保障六大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鞏固陜西醫改模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積極組建醫療聯合體,推進縣、鎮醫療服務一體化,支持城市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鼓勵社會辦醫,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就醫格局,到2017年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得到加強。增強中醫藥創新和服務保障能力。強化醫療衛生質量安全管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完善縣以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食品安全屬地化管理責任。完善生育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重視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關懷關愛。推進全民健身,增加公共體育活動場地,廣泛開展青少年足球運動,加快體育事業發展,增強人民體質。
推動養老服務多元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強政府對居家養老的引導,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促進城鄉老齡人口服務均衡發展,提高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覆蓋率。科學規劃養老中心布局,合理配套服務設施,推進以房養老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繁榮老齡人口服務消費市場,積極開發老年服務產品,形成一批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老年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