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科特性解讀
選考科目與學科本身的特性是分不開的,下面大致列舉各學科學習難度及選科情況,供考生做選科參考。
生 物
生物的整體難度在數理化生中最低,更易學習,性價比較高。他注重基礎知識的考察以及信息的提取能力。就近幾年來說,我國生物技術突飛猛進,學科社會價值越來越高,未來前景很好,也是理科能力較弱的考生的首選科目。
物 理
物理學科相對來說難度較高,知識之間聯系很緊密,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涉及的場景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對現在和將來的理科學習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地 理
地理科目文理兼備,學習難度低于理化生,背誦內容少于歷史政治,考題客觀但答案明確,相對比較容易拿高分,對于選擇物理的偏理科生而言,大部分人會選擇偏理科的地理,顯然要比政治容易的多。
歷 史
純文科的科目,知識面要求廣,但相較地理、政治等文科科目更容易理解,拿分比較簡單。由于是首選科目之一,很多物理弱的這部分人都會選擇這個科目。
化 學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難度低于數理,高于生物,要求考生擁有較高的識記能力的同時還要充分理解,這個學科是有助于考生的發散思維,是我們在今后繁雜工作能分析解決問題。
政 治
政治學科記憶內容多且與時俱進、貼近生活。也正因為此,它每年試題變化大,所學內容可能和要考的內容就會有差距,而且教材上有可能沒有,所以得高分不容易,而且關鍵是沒有把握,浮動可能會較大。所以,導致選考的人數相對較少的。但政治是大學考研必修科目,如果高中未選考,造成長時間的知識斷檔,對今后的考研之路是有一定影響的。
1.跟風式胡亂選擇
這種情況是最多的,為什么很多學生扎堆選擇理化生,尤其是物理,一方面選物理確實重要,因為這樣大學專業幾乎沒有限制,但是如果物理成績很不好呢?也還得選嗎?
實際情況就是有些物理成績不好的學生也跟風選了,好像不學物理讓人感覺不夠聰明,屬于智商低行列似的。強求的后果就是任人宰割。
2.靠感覺感性選擇
也有不少學生完全跟著感覺走,自己感覺哪門學科學的還可以,成績還不錯就選了,其實人家這一門成績好的更多,大部分都比你強。
也有的同學自己比較自己的各科情況,認為其中某幾科成績相對其它科較好,于是就選了,而不是和別人比較。
3.靠興趣愛好選擇
有的學生是因為喜歡某個學科,或者喜歡某個老師,最終選了這門學科,上課喜歡聽這個老師的課,但是就是考不了高分。喜歡老師和你最終能考多少分是兩碼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師不能最后幫你考大學。一是借助專業測評工作,做綜合評判。建議學生和家長應該多了解一些有關興趣傾向的知識,可以借助一些專業測評工具來做綜合評判。二是從后期報志愿選專業方面長遠考慮。
4、哪科分高選哪科
一些學生在選科時,會根據自己初中時學習各學科的印象來判斷是否適合某個學科的學習,這樣選擇容易忽視初高中學科知識的區別。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選哪科,有些學科的難點會出現在選科之后。比如地理,可能難度會越來越大。
5、選文理矛盾學科,因暫時成績回避難點
在3+1+2的12種組合中,有極少數學生選擇史化生這樣的組合。對于這種“文理兼顧”的組合,要慎重選擇,“不推薦這樣思維方式相互矛盾的學科組合,“3+1+2”的選擇方式,實際上也是區分文理的”,這樣選很可能沒有專業可以報。
6、片面追求專業覆蓋率
有的家長和學生對于以后的職業方向和未來沒有規劃,又擔心高考報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選擇覆蓋率很高的組合。專業覆蓋率只是選科時的參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雖然“物理、化學、政治”組合可選專業覆蓋率最廣,但是學習難度也很大,得分偏難,對考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要求較大。
(1)高中入學就著手生涯規劃是十分必要的。越來越多的專業明確了選科要求,選科前先選專業這可能成為未來的必經之路,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學生可以多多參與社會實踐。接觸不同的職業,通過多種途徑對職業情況進行了解,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幫助孩子確立目標,科學選科。
7、過分鉆“賦分”空子
現階段,部分家長及考生在選科時存在“鉆空子”心理,希望僥幸能選到賦分有利的科目。賦分情況會根據每年的選考情況有所變化,一般很難預測。從前期搜集到的各省選考數據來看,學霸選考物化的概率很高,考高分不易,而成績略差一點的考生可能會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科目,這樣就導致了在等級賦分制下,大家的總分越來越集中,中上游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
無論如何選擇都無法避開和尖子生之前的競爭,反而賦分情況下,1+2學科的分值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是有縮小的。因此“繞路而行”“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1)提升自身實力才是王道。尤其在大多數省市高考滿分750分,語數外三科450分,占到了總分的一半之多,關注外界數據之余還是應該在自身分數提升上多下功夫!
(2)考慮學科思維的搭配問題。科學來說,物理化學理科思維明顯;歷史政治學科思維相似度更高。比如一個學生政治、地理成績很好,但卻不喜歡歷史,如果他因此就選了物政地組合,其實并不是明智的選擇。
8、不明所以參考“重要”數據
往年選科數據是重要的參考指引,但是不同省份、不同分數段、不同選科模式下數據的可參考性是家長需要重點關注的。盲目參考數據不可取,結合所在省份所在高中數據才為上策。
(1)政策差異,情況各異。由于政策不同,各選科組合在“3+3”和“3+1+2”模式中優劣可能大不相同。如類似物史政、物政地這種“1理+2文”組合,在“3+1+2”中屬于有點無厘頭的組合,但在“3+3”中卻是出過高分狀元的存在。
(2)教育差距,帶來的選擇差異。每省的教育水平不同,選科趨勢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在線統計數據,在北京考生選考化學、地理比重較大,而在天津選考生物、化學人數較多,在山東省選考地理、生物人數較多。
1、學科基礎
學生和家長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判斷自己學科基礎的強弱。
(1)分數
分數是權衡學科基礎的最直觀的數據,歷次考試平均得分較高,就說明該學科的基礎較好。
(2)排名
由于新高考采用等級賦分制,最終賦分分數取決于名次,因此排名是衡量學科基礎的重要依據。
高一、高二的排名參考班級或學校排名,高三模擬考試后,參考全市乃至全省的統考排名。層次越高,范圍越廣,其參考價值越大。
(3)知識掌握程度
可以根據平時學習情況或試卷分析,從各個知識點的得分率或正確率來看,知識掌握得越全面,學科基礎越牢固。
2、提升空間
提升空間是影響學科成績變量的關鍵因素。有些同學在某些學科上或許基礎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兩年后超過其他人。
判斷學科的提升空間主要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方面:
(1)學科潛力
潛力即為表現出的能力。一名學生的學科潛力是很難直觀判斷的,只能通過對錯題題型的統計,進行模糊判斷,比如錯題集中在選擇題還是大題。
(2)學科能力
學科能力即學科核心素養怎么判斷?只能從平時練習和試卷中判斷。錯題主要因為基礎知識點含糊,還是這道題的思考邏輯想不出來、想不明白。補基礎易,補思維難。
(3)學習習慣
不同的學習習慣應對不同學科,其學習效率也是不一樣的。日常學習,你是喜歡讀和背,還是算和練?
3、興趣傾向
有的學生因為喜歡某個學科,或者喜歡某個老師,最終選了這門學科。上課喜歡聽這個老師的課,未必表示你能考出高分。根據對老師的喜好選科,高考很可能會吃虧。
喜歡老師和你最終能考多少分是兩碼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師不能最后幫你考大學。
有時候,自己學得好的優勢學科,未必是適合未來職業發展的科目。
建議可以借助興趣職業測試,幫助自己更準確地判斷自身的興趣傾向。
4、大學要求
對于新高考改革實施地區,各大學會發布各專業關于科目選擇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選擇了必選科目,高考時才能填報該專業。
有的專業不限選考科目,有的專業要求必須選考某一門,有的專業要求考生在某兩門科目中任選一門,還有的專業要求考生某兩門科目均須選考。
大學專業目錄分類一
時間:2024-07-05 17:0:26大學專業目錄分類表(
時間:2024-07-05 17:0:32大學本科專業目錄分
時間:2024-07-05 17:0:30新高考6選3選科對應
時間:2024-07-01 1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