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分制又叫做等級賦分制,按照分數排名的百分比計算成績,用來統計選考科目的成績。也就是將學生的卷面總分,按照參加考試人數的排名把一定區域內的學生劃分為一個等級,具體的計算方法如下。
按照考生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定五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A等15%、B等35%、C等35%、D等13%、E等2%,從而將考生的原始分轉換成了等級。公式:(該區間高考最高分-原始分)÷(原始分-該區間高考最低分)=(等級賦分區間最高分-x)÷(x-等級賦分區間最低分)。
學考合格才能賦分;而選考的分數,也不代表高考最終得分。賦分的關鍵在于,要明白你選考的分數在全部考生(同一科目)中的排名。根據這個排名區間確定所在的等級。然后根據等級,賦以對應的分數,計入高考成績。
現在最新實行新高考的8個省份,均是采用的“3+1+2”模式。這種模式的選科共有12種組合方式,每一種不同的組合方式,都會有不同的專業選擇,計算過程也就不一樣了,這種計分的方式,也被稱為“等級賦分制”。
原始分,也就是傳統高考計分,只講成績,將考生的卷面分合計就可以了,就是實際的卷面分,學生成績在那里,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讓人一眼就能看明白,所以優點就是直觀,只反映學生的卷面得分情況;
賦分制重點在排名,是將所有考生的原始成績,也就是卷面分進行高低排行,在排行過程中,將考生的各科成績按照分數劃分為不同等級,并“賦予不同的等級分”。可以很明顯的表現每個學生在總體水平中所處的位置高低,也就是學生所處等級,并不是考出來的成績,最終學生能被哪個檔次的院校錄取,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決定。
1、縮小學科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差異
高考改成六選三隨便組合,總共20種組合方式,選科組合太多,學生之間不方便直接比較。而之前文理分科時,則方便很多。
另外,高校在錄取時,學生之間因選科不同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比較。
舉個例子——高校某專業要求必考科目是物理。現在有兩個考生:甲選考科目為物理、化學、歷史;乙為物理、歷史、地理。
若這次考試地理的難度低,而化學難度高。比較卷面分數的話,選化學的甲可能較低,那就不能保證公平。
而用這幾門成績在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比來計算分數,能最大抹平了由于學科難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現象。
2、縮小試題難度不同的分數差異
同一學科,如果有兩次考試,每次的難度也可能不同,這樣成績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數進行比較。
在眾多的考生中,無論同一科試卷難度如何,按照成績的高低梯度都能較好的表示出學生的水平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