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午9:00,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語文科目考試在全市19個考區70個考點順利開考;同時,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語文科目考試也在全市19個考點順利開考。
春考于1月4日至6日進行,其中4日上午考語文,下午考數學;5日上午考外語筆試(含聽力),6日考外語聽說測試。此外,1月5日至6日還將進行2020年統一高考外語科目考試(1月)。合格考于1月4日、5日、11日、12日進行,其中4日上午考語文,下午考數學;5日上午考外語筆試,下午考外語聽說測試;11日至12日還將進行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6門科目的合格性考試。
春考語文科目寫作題目如下:
2020年春考上海卷作文題是:“有人說,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這依舊是一道“命意式”作文題。
春考上海卷作文題的題型自成體系。2017?連續三年“命意式”作文題:“沒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關注”(2017)“事情是怎樣,它還是怎樣,世界自有其原則”(2018)“在陽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陽光的能力”(2019)。今年依舊??試題給考生一個立意,由考生作詮釋。
“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考生必須據此對“事實”與“看法”的關系作闡釋。我們對社會或人生中的一些“事實”,在思考、言談、演講、辯論、寫作等各種場合,總要有“看法”。一方面,我們在思考和發表“看法”的時候,必須以“事實”為依據,沒有“事實”或者沒有弄清楚“事實”,不要發表沒有依據的“看法”;另一方面,對于社會或人生中的那些“事實”,我們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發表出來,不肯發表和人云亦云也是“沒有看法”的表現。
秋考上海卷作文題的體式已于2016年由“命意式”變為“評論式”,又于變為“感悟式”。而春考上海卷作文題的體式,還停留于秋考2011?2015年的“命意式”。這種題提供觀點或立意,而這種觀點或立意是明確的、單一的,寫作時必須詮釋試題提供的觀點或立意,帶有“擴寫”性質,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我們希望春考為秋考“探路”,出現具有“前瞻性”的作文題,而不要步秋考之后塵。
“有人說”,這是給對話提供了前提,這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對話。我們先要尊重“有人說”,看看它的理據在哪里。
“有人說,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
“看法”是一個人的主觀判斷,但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事實呢,要有“看法”,就是要有甄別、判斷、獨立思考,不然那是無力的。
這個“有人說”,不能簡單地以“事實勝于雄辯”來判斷,而是要在“看法”和“事實”之間進行有力思辨。
“看法”一般是指觀點,事實一般是指支撐觀點的論據,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是區分不清楚事實和觀點的。我們的看法要以事實作依據,同時我們在轉述事實時,要有自己清晰的理性判斷。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唯有獨立思考才能成其為人,不然就是一群人云亦云的“烏合之眾”。
因為是“有人說”,針對“有人說”談自己的思考,不一定非要完全認同,可以談“有人說”對你的啟發,可以質疑,可以延伸,可以補充,如果思維品質超高的話,推倒了再重新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也可以,比如比起事實來,邏輯的力量是最豐沛和有力的。
從這一意義上而言,考生的思考空間是廣闊的。材料比較平和,允許思辨的空間比較大,但可以比較出思維的高下。
本年度春考作文題承續上海高考命題的傳統路徑:提供看似相互對立的立場,讓考生思考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對于考生臨場審題立意的能力要求比較高。
“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
這個題目涉及認識論范疇,人們如何看待事實和觀念之間的關系。偏執于所謂事實,有落入實證主義窠臼的嫌疑,事物一直在那里,可是沒有觀念和想法,它們只能是一堆混亂的信息,卻不能夠成為有意義的知識,所謂事實也就沒有真正的意義。為什么有的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背后的認識論基礎就是如此,不同觀念指導下的人,對于歷史“事實”的解讀可以不同,于是歷史“事實”的長相也就不同了。在社會經濟領域也是如此,我們每天可以從財經報刊上看到無數的訊息,企業的興亡,股市的漲落,似乎事實就擺在我們眼前,可是對于絕大多數公眾而言,面對這些所謂事實,我們茫然無措,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解讀它們。于是我們去各種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去尋找“專家”們的看法,這些看法放在一起,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人們就是在專家們的眾說紛紜中確立自己面對“事實”的“看法”,指導自己接下來的行動。古代的人們面對浩瀚的星空與復雜的人事,無所措手足,智慧的人們??古人稱之為“圣賢”,他們發明了一套套理論來說明這個宇宙,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五行”解釋世界的運轉,“天人感應”解釋社會何以如此的理由,今天看來何其荒誕不經,但是古人卻會鄭重其事,統治者們甚至據此為自己的不當行徑向蒼天乞求諒解??罪己。沒有看法的事實確實是無力的,它們不能說明任何東西,不能指導人們去正確的行動。
但是,沒有事實的看法也有可能淪為毫無根據的“臆想”。“人間天堂”的夢,人類做了幾千年了,從桃花源到烏托邦,古代思想者們不斷地構造一個個理想的世界供人們去追尋,可是那個“別有天地”的“非人間”,從來沒有降臨過,原因在于這些想法沒有“事實”的根據。通往美麗新世界的金橋,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接地氣的實際和實踐。有“實踐”基礎的“事實”,成為看法能夠落到實處,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會的行動指導。
人之所以為人,乃在于人有認知能力,能夠做出判斷,能夠理智的決定。所謂理智,就是把“看法”立基于“事實”,用“看法”賦予“事實”以價值,用“看法”指導行動,用行動創造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