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如何為自己爭取福利?常凱認為,福利太低或約定的福利沒兌現,員工有意見可以理解,但不宜采取停工等方式,工人自身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在非公企業,應大力推行集體協商制度,引導員工參照同行業其他可比性企業福利水平等,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通過集體協議或勞動合同等明確應享受的福利。“協商的路徑暢通,相信工人不會與雇主發生沖突。即使福利下降,只要真的是企業經營遇到困難而不得已為之,工人也會理解的。”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認為,要真正實現中小企業福利的提高,單靠員工努力、監督企業是不夠的。“政府應該進一步減免稅費,給小微企業多一些利潤空間。現在企業繳納的五險一金加起來能占工資總額約40%,小微企業在完成這部分支出后,還能有多少余力去做更多個性化的員工福利呢?”
嚴格規范不是“零福利”
“八項規定”的深入執行,引發社會各界對公共部門人員福利的關注。“公職人員的一切待遇都來自財政,工資之外不應再有什么福利。”有人這樣說。不過,不少基層公務員認為,“至少工會的福利不能沒有吧。”
“公共部門員工正常的福利應予以保障。目前,一些財政供養單位可能存在員工福利不規范甚至超發的問題,今后要加強監管、嚴格規范,但不能要求絕對沒有福利。”蘇海南表示。
據了解,絕大多數國家公職人員享有不同程度的福利。譬如:美國的公務員在擁有健全的社保待遇同時,還享有房租補貼、撫養未成年兒童補助等福利。法國公務員可根據自身條件來領取補助和津貼,具體選項有住房津貼、多子女津貼等。我國《公務員法》也明確,“公務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福利待遇。”
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聯合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所做的課題《中國公務員福利制度改革》指出,我國公務員福利存在福利名目過多、地區間部門間福利差距較大等問題。不過,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完全不要福利。課題組認為,第一位的任務是結合“服務型”“節約型”政府的建設,對福利加以規范。包括規范并簡化公務員福利項目,實現項目設置統一化、規范化,同時調整項目結構,合理降低當期福利支出比例。“不公開不透明容易引起猜測、誤解,未來財政供養單位的福利可以逐步公開。”蘇海南說。
同樣存在爭議的還有國企員工的福利待遇。
“中秋節前只有工會發了100元超市提貨券。其實我們公司不是國有股絕對控股,但老總還是比照政府部門、比照高管來管普通員工的福利。”在一家央企二級公司上班的朱天說。
“海航可以自己蓋房優惠價賣給員工,我們公司就不行。誰讓人家是股份制企業、我們是國企呢。”國航員工朱女士說。
今年9月中央出臺規范央企高管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社會各界普遍叫好。不過,員工的福利待遇怎么管沒有明確說法。不少員工反映,高管福利縮水不應波及一線員工,有的企業連往年工會定期發放的福利都沒有了。但也有人認為,國企員工福利待遇同樣存在偏多的問題。
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了解到,新一輪國企改革對包括工資、福利在內的薪酬制度改革,不同人群有不同重點。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高管要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工則要逐步實現分配制度與市場接軌。未來,隨著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董事會制度等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將實現員工“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屆時,員工的工資、福利將更多與企業效益、個人業績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