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是醫改重點
文章說,“醫改”一直是近幾年兩會的高頻詞匯。在醫改進入深水區的當前,如何續推改革成為焦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醫療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指出,公立醫院改革依舊是下一步的方向,這其中包括醫生多點執業、社會辦醫、解決以藥養醫等熱點問題預料在兩會中涉及。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并允許醫師多點執業,這為緩解“看病難”的痼疾及下一步醫改指出了方向。不過,目前各地在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時都比較謹慎,開展也較為緩慢。
蔡江南指出,這是因為醫師從事多點合法的執業更多是由行政指派為主,而非市場推動帶來的變化。醫改下一步應集中于三方面:在公立醫院改革方面,社會非盈利醫院應占主導,形成一半醫院非盈利,四分之一是盈利,四分之一是公辦的比重。在醫師多點執業上,將醫生從醫院的雇員身份中解脫出來。而在醫療服務價格機制改革上,不能要政府行政性定價。
蔡江南認為,在中央成立深化改革小組后,將直接助推醫療改革,觸動利益集團利益,進一步釋放政府及公立醫院對醫療資源管控的權力。
去大醫院看病,“一號難求”,怎么辦?出了醫療糾紛,醫患間互生敵意,怎么辦?異地醫保去報銷,過程繁瑣、苦不堪言,怎么辦?……來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一些代表委員指出,雖然醫療體制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掛號難、醫患愁、醫保累,目前還是老百姓心中看病就醫的“三大難”,需要有關方面持續改革發力盡快解決。
掛號難:醫療資源為何胖瘦不均?
“掛號難難于上青天”“排隊3小時看病9分鐘”,大醫院人滿為患;“不信任、不愿來”,患者擔心“治不好病”,基層醫院冷冷清清—這是當下醫療資源發展不均衡的寫照。
2013年,北京市各級醫療機構就診約2億人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三甲大醫院。“老百姓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優質醫療資源既緊缺又嚴重浪費。”一位老醫生向記者抱怨。與之相對的是,人才匱乏,設施老化,基層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