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地方政府面臨債務管理機制的轉變,地方財政將面臨較大壓力,需要財政政策在穩增長方面發揮更有利的作用。瑞銀證券中國經濟學家胡志鵬指出,若地方政府投資大幅收縮,中央料加大財政對沖力度,通過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加大對基建投資的支持,并會尋求其他融資渠道,包括PPP和引進私人投資等.胡志鵬認為,今年的財政預算赤字目標或為正式的地方政府債務發行留出一定的空間,預計今年赤字率將較(占GDP的1.8%左右)提高0.5個百分點。
彭博經濟學家預計,全國人大會議將提供政策走向的重要信號。以往,貨幣政策的作用是支持增長,而財政政策則相對較為保守。如今,銀行過度放貸,而中國政府負債較低,兩者的角色正在發生轉換。
全面深化改革怎樣落地生根?
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則被稱作“關鍵之年”。如今中國幾乎沒有哪個詞比“改革”受到的關注更高。改革不僅被視為當今中國最大的紅利,也寄托了民眾對中國未來的期許。
在中央深改小組第十次會議上表示,要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兩會既要檢閱過去的成績單,也將為未來的改革加碼。彭博經濟學家估計,今年兩會將確定中長期改革方案的優先順序,有望在投融資、財稅、價格、金融、國企體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社會、民生、司法等領域的改革也將提速。
專家預測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官方會透露更多明確而緊湊的改革“時間表”,使條件成熟的改革加快推進。本屆政府將如何引導各項改革落地生根,牽動多方利益的“改革”將如何縱向、橫向深入是今年兩會的重要看點。
區域協同發展將帶來哪些發展機遇?
官媒近日透露,“一帶一路”規劃已經獲批并在小范圍內下發,即將正式出臺,京津冀頂層設計方案也有望近期發布。鑒于全國兩會在即,上述消息頗有信號意義,這意味著以“一帶一路”為統領,以京津冀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等為著力點的區域協同發展已是箭在弦上。中國經濟將在今年正式開啟區域協同作戰的“大棋局”。
在當前全球經濟疲弱,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驟增的大背景及經濟新常態下,多位專家表示,“三大戰略”絕不僅是簡單地解決區域協同發展問題,還被賦予諸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引進外資轉型升級,推動優質資本走出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等更加重要的使命和更加豐富的內涵,“京津冀”、長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