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以集中審批管控競爭行業發展的方式難以抑制產能過剩。由于缺乏對違規審批項目有效的約束和責任追究制度,產能過剩問題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比如,在電解鋁行業近年來新增的1800萬噸產能中,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審批的僅80萬噸;在國務院相關部門沒有審批的情況下,違規新增水泥產能8億噸。
三是推動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設滯后。由于對以技術、標準、規范等促進產業自主發展的措施研究不夠,規范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則、環境、秩序建立滯后,對已有的措施監督執行也不到位,導致一些達不到環保、能耗、安全等標準的企業以不公平的方式進行市場競爭,加劇了產能過剩矛盾。
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行業無序競爭。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需求拉動,企業無暇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加強企業管理等,只是在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領域重復建設。同時,產業集中度低,大企業不夠大更不夠強,沒有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行業發展的協調和自律能力差。
五是經濟周期性波動擴大了產能過剩的影響。一段時期內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了階段性需求旺盛,造成了一些行業產能迅速擴張。隨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和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產能過剩的矛盾愈加凸顯。
船舶行業就是個典型例子:2007年國際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直接推動我國船舶產能在“十一五”期間增長了6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訂單直線下滑,我國船舶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
化解過剩有何手段?
從七方面著手建立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記者:那么產能過剩問題有沒有化解辦法?
朱宏任:今后一個時期,工信部將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以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為突破口。
記者:能透露一下將采取的具體措施嗎?
朱宏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部認真分析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和產生產能過剩的原因,研究形成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政策措施的思路。
首先,要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勢頭。5月10日,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遏制嚴重過剩產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嚴禁核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堅決停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并明確要求各地區人民政府對本地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