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主線:供給側改革概念由來
供給側改革提出即作為改革主線
2018年全國兩會提案匯總 |
||
---|---|---|
2018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 2018兩會教育改革 | 2018兩會房產稅 |
兩會2018醫療改革就醫 | 2018兩會中國要干這60件大事 | 2018兩會房價趨勢 |
兩會2018事業單位改革 | 2018兩會養老金上調漲工資 個稅改革 | 2018兩會教師工資 |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一種改革路徑。
去年11月,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边@是中央領導層面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概念,隨后高層在九天內四次提到“供給側改革”,預示著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主線之一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改革方向。
通過梳理高層去年下半年對經濟的相關表述,我們認為未來一年“轉型與改革”還將是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而供給側改革作為扶“新”整“舊”的核心方式,將是今年兩會的核心內容之一。
供給側改革六大要點:
(1)繼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去杠桿、控風險、提效率,發揮對經濟增長的重大牽引作用。
(2)給企業更大力度的減稅減負讓利,發揮稅收政策作為需求側政策和供給側改革連接點的作用。
(3)更多運用市場化機制,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改善國內競爭環境。
(4)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做好鼓勵產業升級的加法,實現由特定激勵性產業政策向普惠性產業政策轉變。
(5)加快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促進技術進步,真正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轉變。
(6)繼續釋放和創造人口新紅利,著重培育人力資本紅利。
供給側改革首要看點在去產能
我們認為,供給側改革的首要看點在于去產能。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提升有效供給的最便捷方式即去產能,優化產業結構。而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提升有效供給。去產能與供給側改革應有機結合,二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連。去產能可以推動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能夠很好地實現去產能。在2月19日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周小川等政府重要官員也表達了關于供給側改革的諸多觀點,下表是重要觀點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還是圍繞去產能為主,重點行業以鋼鐵煤炭為主。
二、兩會看供給側改革看什么?——五大方面政策催化
從前期地方兩會看供給側改革重點
在地方兩會上,今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破題,不少省份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了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并部署了一系列實質性措施。可以看出地方上關于供給側改革的闡述逐步有清晰化、實質化的趨勢,重點在切實、量化的明確供給側改革的目標。
如鋼鐵大省河北,計劃到“十三五”末,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分別控制在2億噸、2億噸、2億重量箱左右。其中,壓減煉鐵產能1000萬噸、煉鋼800萬噸、水泥150萬噸、平板玻璃600萬重量箱。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表示將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關鍵,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山西省決定重點加大煤炭、焦炭、冶金等特困行業過剩產能化解力度。將推動煤炭行業脫困轉型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通過重組整合、減量置換退出、依規核減、擱置延緩等手段,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以多措并舉的力度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嚴峻問題。
結合地方兩會的供給側改革議題,我們可以推斷,在本屆全國兩會中,供給側改革議題主線與可能的政策催化應該可以歸類為一下五個方面:量化產能壓縮、政府配套措施、地方供給側改革進展、相關產業并購重組機會、多方面激發企業活力。
量化產能壓縮:從地方兩會的內容情況來看,地方兩會前期制定諸多目標,以產能去化數量為主。我們認為,在今年的兩會中,自上而下的去產能數量可能會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重點依然在鋼鐵、煤炭、電解鋁、焦炭和玻璃等行業�?赡艹雠_的是整體的產能去化路線規劃圖。
政府配套措施:在供給側改革推進過程中,債務處置措施以及人員安置問題是否能處理好,是經濟轉型中的重要社會問題。我們認為未來兩會中或有關于供給側改革相關配套措施利好政策,如專項安置資金等,用于扶持人員安置,解決地方就業,處理社會問題為主。
地方供給側改革進展規劃:建議關注自上而下的推動地方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催化進展,對于不同經濟狀況的地區,其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側重點也不同,產能過剩大省以去產能為主要方向,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區域以發展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要方向。
相關產業并購重組機會:圍繞著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是化解產能過程的重要通道。建議重點關注國企聚集的鋼鐵、煤炭產業中,由上層推動的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的機會。
多方面激發企業活力:供給側改革中重要的部分就是通過釋放企業活力,通過一系列減稅、簡政放權、金融改革等政策實施針對性的推動。減少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發揮市場的主動性,提升整體經濟體運行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