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建議,其他“杯賽”,完全可以像“華杯賽”那樣,在初中招生之后才公布比賽名次。
學區建設對招生到底有沒有影響?
學區建設是為了均衡招生仍用現行辦法
最近,教育部拋出“學區化”的概念,廣州也積極響應用學區的模式來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然而,學區重新調整后是否會打破原有的招生格局卻成為了市民的擔憂。
對此,江東回應:“學區化建設是為了均衡發展,招生仍沿用現行的方式。”江東說,大家對學區化有誤讀,其實學區化是一個推動均衡的舉措。它要做什么呢?“第一個是調整布局,讓資源更加合理;第二個是幫扶,讓強校幫扶弱校,讓市民可以就近入學。第三個是促進師資流動,老師先在學區內部流動起來。”
所以,學區化建設強化的是均衡發展,跟招生沒有太大的關系。“之前我曾經提到深圳學區化使用了積分入學的辦法,但是大家不要誤解,廣州并不會采用這樣的辦法。廣州的招生是基本穩定的,老的招生辦法并沒有影響到學區的建設。”
他談到,實際上廣州很早就實行“學區化”建設,只不過各區叫法不一樣:比如海珠叫“協同”,荔灣叫“劃片”。國家明確提出“學區化”的概念之后,廣州把各區的做法統一為“學區化”,以示在這個方面有探索。
局長支招
小升初選校要考慮“指標到校”政策影響
面對政策調整,家長和學生應如何在公校、民校、外校這不同類別的學校中作出合適的選擇呢?
江東認為,首先,公校的優質學位在增加,加上均衡發展和師資流動后發展將越來越好的,家長可大膽選擇。另外,民辦學校是需要較高學費,家長要視經濟能力而決定,如果家庭收入一般何必要去擠這條羊腸小道呢?第三,外國語學校是特色是很鮮明的,如果孩對語言很麻木的話家長不要強迫他們選擇。
他特別提醒,從明年開始中考將實施“指標到校”新政,今年小升初的學生未來也會受“指標到校”的影響。在“指標到校”之下各校的機會是均等的:根據你在本校的排名獲得指標,學生在弱校更容易名列前茅,因此如果小升初大家都擠進你所認為的名校,三年之后很可能要打破頭去爭奪指標,因此家長和學校要慎重選擇
2019年廣東省小學初中必須
時間:2023-09-14 06:0:242019年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小
時間:2023-09-15 21:0:392019年蘇州小升初注冊改革
時間:2023-09-14 11:0:032019年重慶一外小升初招生
時間:2023-09-20 1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