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學習:保持饑餓,保持愚蠢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體制內的人,要保持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其實這句話不是讓你隨時離開體制,相反,是讓你在安穩的生活下不懈怠,依舊努力進取。
我有幾位好同學,他們在學校里是骨干力量,由于種種原因,辭職去了其他城市的民辦學校或者教育機構,或者干脆離開了教育行業,結果他們都在自己的新的位置上都做得風生水起。我知道,這源于他們有著超人的綜合素質,也就是離開體制的能力,并不是每個人離開體制都能玩得轉的。
只有每天進步的生活才是穩定,讓自己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具備一技之長的資本,是需要無數個夜晚的靜思,無數寂寞時光的奮斗堆積而成的。
所以,如果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求知若饑,虛心若愚,永遠努力地學習。
二、面對家長:將心比心關注細節每每跟周圍的老師們聊天,都感嘆現在的孩子,沒有以前的好教了;現在的家長,也沒有以前的好處了。明明是一件小事情,若遇到些不講理的家長,那是要折騰吵上幾周的。明明是一項好的集體活動,但是任憑你怎么解說解釋,家長還是不會配合的。
就像孩子存在個體差異一樣,不同家長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人生觀價值觀也存在著根本的差異。老師是人,沒有無所不能的魔法棒,僅靠一己之力周旋于各種事物之間,做到游刃有余堪比登天還難。無奈之下,只能用“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來安慰自己。
教授們在講座中指出,跟家長處理事情,要把小事做大處置,才能化無,如果當做沒事,就會變成大事。細想一下,果真如此,站在家長的角度上,小事當沒事,就是對他孩子的忽視,輕視,他的心里當然是不高興的,會下意識地覺得老師針對他和他的孩子,而老師,也會覺得家長“難纏”而心生不快。
我有一位朋友,她很不喜歡孩子的數學老師,我跟那位老師很熟悉,那是一位非常負責的老師,教學經驗豐富。我問朋友不喜歡的原因,她說:“我每天去接孩子看到數學老師,她從來都不笑一下”。我啞然了。有的人愛笑,有的人就是不愛笑,認為老師看到自己不笑就是對自己孩子不喜歡,這是心理問題產生的負面效果。
作為一名教師,把事情做細致,考慮周全,正如武漢大學李榮建教授講座中說的那樣:要細到見面注意一個禮儀??微笑,那一定會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因為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三、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有“根”國民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曹廷輝教授說:“過去一百多年來,人類強調認知能力的學習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現代教育是讓孩子具備優良的品德,學習的動機和樂觀的人格,”而這些也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原因。
但就語文學科來說,除了學習素養還有健全人格,而學習素養除了學科素養之外,還有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健全人格包括道德情感、價值取向、社會交往、健康心理,這都是一個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教育內容。
以前我是“教課文”,后來我是“教語文”,就是抓住語文的本體性內容來教學,現在我是將語文課放在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了無痕跡地實施教學。我的孩子們已經可以自主組隊,從幾個不同的方向,經過一整年的觀察、發現、記錄和感悟,最終整理成四萬多字的“十二節氣研究”,并且印制成冊,我們給它取名“光陰”。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說:“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贊美。”我看到《光陰》時,是發自內心地對孩子們贊美了又贊美,因為,他們的確值得點贊!
中華傳統文化,隱藏著人與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國式藝術、中國式哲學的獨特意蘊。我相信這樣天長地久地細心關注,將建立起孩子與自然之間的深厚情感,這樣的建立將融入到孩子們的生命記憶中。
我要求自己,在自己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厚植人文積淀,提升審美情趣,用多種形式,以優秀的傳統文化尋根溯源,強調傳承,教育孩子們做一個“有根”的中國人。
執著與理想,純粹于當下,教授們是在教育領域孜孜不倦的耕耘者,是對教育懷有敬畏之心的虔誠者,是充滿了教育情懷的智者。高端又接地氣的講座內容讓人反復回味,慢慢吸收內化,努力做一名稱職的教師,期待著下一次活動的到來……
預備黨員轉正決議范
時間:2024-04-23 08:0:39預備黨員轉正決議四篇
時間:2024-04-23 08:0:39最新預備黨員轉正支部會議
時間:2024-04-23 08:0:57黨支部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
時間: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