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凝聚力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第一、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第三、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
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在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NO1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于長期作戰,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余人,宣布死傷4萬余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余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于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后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并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NO2 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蕩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蕩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余人,日軍自報傷亡千余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NO3 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后,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后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NO4 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御戰役。
南口張家口戰役后,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一部共1500余人于1937年9月13日占領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豐鎮(今屬內蒙古)進攻,主力向雁北地區進攻。日軍第5師團從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連陷廣靈、靈丘、渾源等晉東北城鎮。9月下旬,日軍統帥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主力共5萬余人進攻山西內長城防線,企圖向太原城發展進攻。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所部退守內長城的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以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為右地區總司令,指揮3個軍防守平型關東西一線;以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為左地區總司令,指揮4個軍防守雁門關東西一線;以第71、第72師為預備軍,位于繁峙;令第18集團軍(八路軍)朱德總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師分別馳援平型關、雁門關、五臺山配合作戰。
NO5 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云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御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臺兒莊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史稱之為臺兒莊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NO6 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余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余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并未達到。此后,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NO7 桂南會戰
桂南會戰是廣州失陷后,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為打擊中國國際交通線并威脅西南大后方而在廣西南寧等地區展開的作戰。日軍侵占南寧和昆侖關之后,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
1939年11月日軍將第5師團、臺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等部隱蔽集結于海南島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動。閃電般出現在欽州灣,疾速登陸,攻陷防城。24日,日軍占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第5、第99、第36軍向廣西增援。軍長杜聿明受命向昆侖關反擊,以步、炮、坦、空諸軍兵種協同攻堅,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1940年1月,日軍又調來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占領昆侖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NO8 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三次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并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 ,殲滅日軍共計11萬余人。
NO9 緬北滇西戰役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
戰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余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NO10 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后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7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余人,戰線長達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余人 。湘西會戰最后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溆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巖、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御轉入反攻階段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
時間: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
時間:2023-09-20 12:0: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
時間: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
時間:2023-09-15 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