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 - 學校介紹
-
1981
-
公辦
-
理工
-
省政府
-
本科
-
福建
-
13個
-
0個
廈門理工學院位于“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海上花園城市——廈門,是福建省屬公立本科大學,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秉持“以育人為本,為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遵循“明理精工,與時偕行”的校訓,積極探索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對外合作三位一體的服務地方發展道路,建設“親產業、開放式、國際化”的國內一流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的前身鷺江職業大學,1981年10月15日與廈門經濟特區同年同月同日誕生,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本并更名為廈門理工學院。2011年,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和國家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高�!�。2012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13年,獲批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2016年,入選教育部、發改委“十三五”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建設高校(全國100所)。2017年,被評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99所)和“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全國66所)。2018年,獲批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入選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2021年,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培育項目。2022年獲批省A類一流應用型建設高校。2023年成為福建省首家接受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的部省協同試點高校。
學�,F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外國語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海峽商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文化產業與旅游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軟件工程學院、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18個院、部。
學�,F有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建筑學、藝術學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土木水利、能源動力、會計、戲劇與影視、設計、體育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在招生的本科專業58個,涵蓋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學、法學等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含研究生、留學生);截至2023年9月,學校共有專任教師近120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比60%,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比為96%,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為62%,擁有包含“國家級重大引才計劃創新人才長期項目特聘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閩江學者、省級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等在內的一批高層次師資隊伍。學校的“教師發展中心”被評為省級示范中心。
學校確立了“優勢的工科、特色的文科、扎實的理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學科專業發展戰略布局,緊密對接福建省和廈門市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建設支撐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商貿物流、金融服務等支柱產業集群和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前沿戰略材料、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的專業集群,構建與區域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學科專業發展格局�,F有機械工程1個省級高原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和控制科學與工程等4個省級應用型學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2個省級應用型培育學科,正在建設省一流應用型高校機械工程、電子信息、土木水利(培育)三大主干學科及支撐學科。近兩年,工程學(Engineering)學科進入ESI 全球排名前1%,標志著我校重點學科建設水平的新突破。
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學校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探索校企協同育人、中外合作、閩臺合作等多種培養方式,致力于培養造就集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職業崗位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核心能力為一體,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創新性高級專門人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招生。學校畢業生以“務實精神好、動手能力強、創新意識足、外語水平高”等特點廣受業界歡迎,就業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留廈就業率位居駐廈本科高校首位。
我校學生在國內外各類學生競賽中成績突出,自2017年以來,已獲各類學生競賽獎項5900余項,國家級獎項超3000項,學生獲獎人次達萬余。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5-2019年、2016-2020年、2017-2021年、2018-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結果中我校連續四次位列全國新建本科院校第1名。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國及世界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世界大學生健美操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數學建模、電子設計、光電設計、結構設計、物流設計、機器人、英語競賽等國家級重點大賽中獲冠軍、金獎或一等獎350余項。
教學質量工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現有省級及以上一流專業建設點25個,其中國家級11個;特色專業國家級1個,省級9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級1個,省級7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專業國家級5個、省級6個;省級高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8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9個;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級6門,省級94門;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3個,省級5個;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國家級1個、省級2個;省級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95項;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1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1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4個,省級“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精品項目6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49項;國家級教材4部,省級教材3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1個,省級1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5個,省級公共基礎課實驗教學平臺5個;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國家級1個,省級4個;省級示范性校企共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341項,省級555個;被評為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學試點項目”院校。2009年以來,獲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特等獎4項、一等獎14項、二等獎25項。7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及住建部專業評估,通過認證數量在國內同類院校中位居前列。
學校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精心實施“陽光雨露計劃”,開展“溫情三部曲”主題教育活動,培育了以“星級文明班級創建”“素質養成主題周”“周末文化集市”為代表的一批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把學生帶進舞臺中央,最大限度地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素質養成平臺上的主角,積極建設線上線下服務育人平臺“廈理工e起來”,進一步深化親情教育,完善陽光健康人格。
學�,F有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省級新型智庫等省級科研創新平臺35個,省高�?萍紕撔聢F隊和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理論研究創新團隊6個,市級科研創新平臺28個。2012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縱向項目近3000項,橫向項目近2500項,到�?蒲薪涃M超過7個億。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8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1006件,發表高水平論文2300余篇。
學校服務社會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在廈高校中率先啟動實施服務海西/廈門行動計劃和服務閩西南產業發展行動綱要;與ABB、廈門翔業集團、廈門軌道集團、盈趣科技、冠捷科技等300余家行業龍頭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積極參與“山海協作”,與龍巖市等簽訂校地合作協議,設立了廈龍工程技術研究院等駐地服務機構,為閩西南地區的科技企業、產業管理部門和工業園區提供科技服務;打造了全國首個高校紅色孵化器——廈龍筑夢紅色孵化器;與中國航天集團、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廈門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華聯電子、冠捷顯示器等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多項項目獲得工信部立項,項目總投資近3億元。
近年來,學校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共與60多所國際優質大學開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與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共同實施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愛爾蘭科克大學等海外名校共同開展師生交流和中外人才聯合培養,與俄羅斯、巴西、馬來西亞等國高校共建“金磚經濟研究中心”“金磚新能源研究院”“工業物聯網研究院”等多個科研院所,積極參與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基地建設,成功入選為“廈門金磚新工業能力提升培訓基地聯盟單位”“金磚示范單位”。實施高端外專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請計劃,招收僑生、港澳臺地區學生和國際生到校學習。在閩臺合作上先行先試,與30多所臺灣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斷創新閩臺聯合培養人才模式,與臺灣銘傳大學共建“海峽商貿學院”,與逢甲大學等合作“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與宸鴻科技集團開啟雙元制教學模式,進行校企聯合培養人才,與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元智大學聯合設立福建省師資閩臺聯合培養中心,獲批為 “廈臺職業教育合作交流示范�!�。
學校的快速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連續三屆獲評省級“文明學�!�,獲評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被譽為“地方經濟的人才搖籃”等。近年來,學校的辦學成績、綜合改革、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等工作多次獲得省市領導批示肯定。根據上海軟科發布的“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我校綜合排名居于全國第261位,在全國理工科院校中排名第119位,在省內上榜院校中排名第7位。在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機構艾瑞深校友會2023年中國大學一流專業排名(應用型)中,我校位列全國理工類院校第18名,省內排名第3,材料科學與工程等7個應用型專業全國排名均為第1名。
(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