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學院 - 學校介紹
-
1999
-
民辦
-
理工
-
省教育廳
-
本科
-
遼寧
-
0個
-
0個
沈陽工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99年的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013年,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與沈陽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轉設,建立沈陽工學院。2017年成為遼寧省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示范高校。
學校位于沈陽、撫順交界處的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校園北依渾河,交通便利,占地面積1680畝,建筑面積46.8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和留學生約1.85萬人。設有12個教學單位,在42個本科專業和6個專科專業招生。
學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形成生動實踐,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獲評“遼寧省教育系統雷鋒式學校”、遼寧省民辦學校“黨建工作先進單位”、“遼寧省文明校園”。
學校把“建設最好的應用型大學”作為發展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和“依法治校、專家治學、全員育人、特色發展”的治校方略,大力弘揚“追求卓越、互助利他”校訓精神。建校以來,已為國家輸送了6萬余名畢業生。每年成功考取碩士研究生人數占應屆畢業生總數的10%左右;畢業生就業率居遼寧省民辦高校前列,獲評“遼寧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全校目前自有專任教師811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270人,占比33.30%;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788人,占比97.17%;雙師雙能型教師320人。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22版全國“民辦及獨立學院”教師教學發展指數中,我校位列第10名。
學校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加強教學條件建設,建成了適應專業群發展的16個實驗中心、155個實驗室,其中省級各類實驗示范中心7個;建立深度合作校外實踐基地144家,其中8家被評為省級校外實踐基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約1.78億元;圖書館建筑面積2.71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約176萬冊,電子圖書約157萬冊;構建了統一身份認證、多平臺集成的智慧校園平臺。
學校樹立了教學中心地位,加強教學基本建設,現有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2項,國家級“新工科”項目2個、“新農科”項目1個。積極推進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現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3個、省級一流示范專業14個、省級優勢專業10個,國家一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9門、省級一流課程93門,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0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23項。
學校把雙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近五年,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成績突出,榮獲國家級獎勵816項、省級獎勵10226項。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22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我校位列2018-2022年全國“民辦及獨立學院”大學生競賽榜單第6名(遼寧省第1名)、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榜單第37名(遼寧省第1名)。
學校十分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擁有遼寧省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工程技術創新中心1個,遼寧省技術轉化示范機構1個。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藝術基金4項、中央軍委科技委項目1項、中央引導地方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153項,授權專利903項。在“2022中國民辦本科院校科研競爭力排名”榜單中,我校位列第26名(遼寧省第1名)。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戰略,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與15個國家的40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師生互派學術文化交流、學分互認、本碩連讀等項目,拓寬師生國際化視野。搭建國際化科研平臺,先后建立“一帶一路”i5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中俄食品生物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中俄學術聯盟、俄烏白合作交流中心、中白機械零件硬化修復和保護創新中心等。適應需求,為學生提供“全外語、小班化、沉浸式”語言強化服務,突出“專業+語言”復合型人才培養特色。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打造“留學沈工”品牌,累計接收22個國家的231名留學生到校學習。獲評遼寧省國際化水平評估試點學校。
多年來,全校上下真抓實干、砥礪奮進,學校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成果豐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開展的2018年度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我校學生對學校教育質量、教育環境以及學校總體的滿意率均在85%左右,各項指標滿意度明顯高出全國院校平均水平。學校在“2020軟科中國民辦大學辦學水平排名”中位列第8名,在“武書連2023中國民辦大學獨立學院排行榜”中入選中國一流民辦大學,位列第7名,在“武書連2023中國民辦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中位列遼寧省第1名。
面向未來,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實施“內涵提升、特色發展、開放辦學、創新突破”發展戰略,著力促進質量建設上層次、全力確保學校發展上臺階、全面推動各項管理上水平。為建成最好的應用型大學而不懈努力。
(數據截止時間: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