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科技大學 - 學校介紹
-
1932
-
公辦
-
理工
-
省政府
-
本科
-
江蘇
-
32個
-
0個
蘇州科技大學坐落在文蘊醇厚、文脈綿長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由原蘇州城建環保學院與原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文管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江蘇省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江蘇省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擁有石湖、江楓、天平三個校區,主校區石湖校區毗鄰石湖水,坐擁上方山,環境優美,風景迤邐。校園占地面積2300畝,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2000人,研究生3600余人(含國際碩士研究生)。
學校現有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和“環境生態學”等4個學科進入ESI前1%,其中“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5‰;9個江蘇省優勢/重點學科,其中城鄉規劃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連續4期入選江蘇省優勢學科,連續6年入榜“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65個本科專業中,19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個專業入選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10個專業通過高等學校專業評估(認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師范類專業第二級認證。
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2人,國家“杰青”獲得者、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50余人次;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在內的各類省級人才工程入選者500余人次;省部級以上團隊13個;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810余人,博士學位教師1040余人;現有734名碩士生導師,52名教師受聘為雙一流等高校博士生導師。
學校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省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成果一等獎等省級教學成果獎40余項。獲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合唱)金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現有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各1個。近年來,蘇科大學子每年獲得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名錄賽事獎項600余項,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等國內外各類大賽中屢創佳績。學校連續4年在省研究生教育綜合評價、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量化督導考核均獲A等。建校以來,已為國家培養了以兩院院士周錫元、葉可明為代表的20余萬名各類畢業生,學校被譽為規劃師的孵化基地、工程師的成長搖籃、基礎教育骨干的培育中心。
學校現有包括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省級以上科研平臺30個。教師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連續主持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重大課題。近五年,獲國家級項目257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重大重點項目9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68項(一等獎18項)。發表Nature等國際頂刊論文13篇,ESI高被引論文91篇。4名教師連續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
學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主持起草國內首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地方法規;參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學校教師領銜主持蘇州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助力蘇州榮獲國內唯一的“李光耀世界城市獎”,承擔埃塞俄比亞新城規劃,成為“中國經驗”貢獻“一帶一路”典范;共建蘇州鄉村振興研究院,聯合研制國內首部農業農村現代化考評體系。創建城市水體評價體系與城市河湖協同修復技術,廣泛惠及長三角城市并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率先開展蘇南軟土建成區復雜地下空間建設,大型復雜結構防災關鍵技術成功應用于冬奧會場館等重大工程。城市發展智庫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庫百強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基地為江蘇省決策咨詢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先后與20多個國家、地區的9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自1993年以來每年承辦由國家商務部主辦的援外人力資源培訓班,為12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發展中國家2000余名環保、能源和物流等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開展培訓和學歷教育。2015年成為全國首批承擔援外碩士學歷學位教育項目高校。獲批省“十四五”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工程項目3項,入選“中國—白俄羅斯國際教育合作聯盟”等聯盟。
學校先后榮獲“江蘇省文明校園”“江蘇省高等學校和諧校園”“江蘇省平安校園建設示范高校”“江蘇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綠色學校”等榮譽,多次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江蘇省優秀研究生招生單位、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學校連續四年榮獲省屬高校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第一等次。
昂首闊步新征程,凝心聚力再出發。蘇州科技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全方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為己任,秉承“致遠至恒,務學悟真”的校訓精神,堅持“立足長三角,服務全中國,輻射海內外”的辦學定位,注重內涵建設,強化特色發展,提升辦學實力,努力將學校全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品質卓越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