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科大學 - 學校介紹
-
1931
-
公辦
-
醫藥
-
省政府
-
本科
-
遼寧
-
76個
-
78個
中國醫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全程并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是我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其前身為1931年11月創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1932年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1940年9月在延安,經毛澤東同志提議,中共中央批準,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48年11月,在沈陽接收原國立沈陽醫學院(前身為滿州醫科大學,1911年由日本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建立),合并了遼寧醫科大學(前身為奉天醫科大學,1883年由英國蘇格蘭教會建立)。中國醫科大學是原衛生部部屬高等醫學院校,2000年改為省部共建學校。2015年獲批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2021年11月20日,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醫科大學建校90周年。
中國醫科大學建校至今,共培養了30多萬名高級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多年來,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國家衛生管理的領導干部和醫學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其中,國家衛生部正副部長10位,省軍級以上領導干部100余位,將軍40余位,“七一勛章”獲得者2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9位,被譽為“紅色醫生的搖籃”。
學校現有沈北、和平2個校區,設有18個學院、3個研究院、2個教研部。在醫學、教育學、理學、工學、哲學和管理學等6學科門類擁有學位授予權;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生物學等7個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1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6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42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89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7個,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學科A類7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博士后工作站2個;普通本科專業26個,有1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教學項目有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3門,國家級教學團隊(包括黃大年式教學團隊)4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十二五”規劃教材16本,4本教材獲批首屆全國優秀教材建設獎,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稱號1人,入選全國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4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4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省級教學項目有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5個,重點支持專業1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4個,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向應用型轉型示范專業2個,轉型發展試點專業5個,本科課程體系國際化試點專業1個,精品課程41門,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精品資源共享課24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3個,省級教學團隊15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1個,跨專業實訓平臺1個,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8個,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實訓培訓基地1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1個。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3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衛生健康委重點實驗室6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38個,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11個,遼寧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5個,遼寧省臨床醫學協同創新聯盟2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2個,遼寧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5個;遼寧省精準醫療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中心7個,遼寧省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3個,遼寧省醫療中心55個。學校現有3所附屬綜合性醫院和2所專科性醫院,開放床位12877張,牙科綜合治療椅267張。
學校在職教職工16968人。全校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86.73%,全校正高級986人,副高級1861人,研究生指導教師3830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571人。學校全日制在校生18659人,其中博士生1335人,碩士生6988人,普通本科生9526人,外國留學生810人。
學校是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5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教學名師2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選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1人、青年學者2人、特崗學者3人;國家“優青”1人,海外“優青”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3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選1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衛健委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5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55人;“興遼英才計劃”杰出人才2人、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培養引進計劃創新團隊1個,遼寧省領軍人才3人次,遼寧省優秀專家23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21人次,遼寧特聘教授44人次;“興遼英才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6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遼寧特聘教授)16人、青年拔尖人才24人;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名師15人,遼寧省優秀教師3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名師30人,遼寧省黃大年教師團隊3個,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113人、千人層次125人。在中華醫學會擔任主任委員1人,候任主任委員2人,副主任委員15人;現有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3人,委員10人。
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秉承“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校訓,不斷強化“埋頭苦干、求實創新”的校風、“愛教善教、守正創新”的教風、“勤學樂學、求是創新”的學風建設,賡續紅色基因,弘揚紅醫精神與紅醫文化,不斷推進文化強校建設,強化文化育人功能。學校校史館為遼寧省、沈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入選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為遼寧唯一入選高校;學校“紅醫”理論宣講團被中宣部評為2022年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全國僅3所高校獲評。學校牽頭成立了由33家單位組成的紅醫聯盟,推動紅色衛生文化研究深入開展。學校深入挖掘紅色校史資源,聯合遼寧省委宣傳部等部門拍攝6集紀錄片《紅醫搖籃》。《紅醫搖籃——源自紅軍的人民醫療團》項目在2022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全國唯一“最佳公益獎”,為“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遼寧首金。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合作成立了中英聯合學院,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丹麥、西班牙、朝鮮、芬蘭以及澳門和臺灣等國家、地區的114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關系,與世界銀行(WBG)、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等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學校開展了125項學生國際交流項目,獲批教育部“高校研究生”和“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被評為“遼寧省來華留學工作示范建設高校”。與人社部國際交流中心合作開展“國際醫護人才與技能交流培養項目”。學校獲批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簽約院校,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4項、“促進與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拉美地區科研合作與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2項。學校是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簡稱“111計劃”)。有457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受聘為學校榮譽職稱,近年來開展了152項重要國際合作項目,38個CMB項目。承擔國家援外醫療任務,派出赴也門隊員近400人,赴岡比亞和肯尼亞隊員41人。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醫科大學發起,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烏克蘭、德國等15個國家、48個醫學教育機構,于2018年5月26日在沈陽成立“一帶一路”國際醫學教育聯盟。聯盟成員單位已經擴展至23個國家86所單位。
(數據更新至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