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職業技術學院 - 學校介紹
-
1956
-
公辦
-
綜合
-
省政府
-
專科
-
貴州
-
0個
-
0個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是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設立的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院校。學校坐落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的故鄉、以黃果樹和龍宮而享譽世界的貴州省安順市。1956年創建于安順鳳凰山麓,2001年8月由安順農業學校、安順財政學校、安順衛生學校、安順工業學校合并組建而成。2013年11月,掛牌成立安順技師學院。2018年3月,成為貴州省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單位。2022年1月,成為貴州省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櫛風沐雨,玉汝于成。近7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德能俱厚、有業樂業”的校訓,傳承“明理自強、知行合一”的校風,弘揚“教喻有節、修業不倦”的教風,發揚“篤行苦練、日臻新境”的學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辦學條件完善優越
學校新校區位于安順西秀產業園區蔡官鎮交椅湖畔,校園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林木蔥翠環境優美。校園占地面積約1200畝,校舍建筑面積37萬多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1.5億元。學校設有旅游、經濟管理、應用醫藥、護理、現代農業工程、現代工程、信息工程、學前教育等8個系,其他教學機構5個。建有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個,建成全域旅游開放性實訓基地、VR虛擬現實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省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7個。學校是安順市“園林式單位”,2022年入選全國首批“節水型高校典型案例”,學校圖書館入圍“多彩貴州·書香高原”首屆最美圖書館名單。
——專業建設成果豐碩
學校始終堅持教學中心地位,突出質量立校,打造了服務于康養旅游、航空機械加工、信息大數據、現代農業、商貿物流等產業的近30個專業,建成了醫學影像技術、會計、護理3個國家級骨干專業,正在建設旅游管理、健康服務技術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在全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項目中獲得立項26個,建成了省級骨干(特色)專業6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門、人才培養基地8個,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與貴州醫科大學、安順學院聯合舉辦專升本專業5個;獲批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獲批全省“三教”改革示范校、中高協同發展示范校、東西部協作示范校等“技能貴州”項目立項17個,獲貴州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項目立項2個。
——師資力量持續增強
學校不斷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把提升教師隊伍能力素質作為辦學治校的重點,擁有一支具有教授和副教授、工程師和技能大師、博士和碩士等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師隊伍,其中“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60%,高級職稱教師占比超過20%。學校現有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大師名師工作室5個;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省級職教名師2人;市管專家8名、市級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10名、市級產業扶貧技術專家30余名。教師近年獲省級以上表彰13人次,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技能比賽共獲獎100余項。
——科研服務齊頭并進
近年來,學校科研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獲得省市級科研項目48項,獲得專利授權和著作權124項,公開發表論文2000余篇,主編、參編教材近300部,出版專著16部;建成“虛擬現實開發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安順山地型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30余個。學校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4名教師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省鄉村振興優秀駐村工作隊員”,新華社兩次對學校脫貧攻堅工作作專題報道;積極助力鄉村振興,與市鄉村振興局聯合成立安順市鄉村振興技術服務中心,與市委組織部聯合實施“村干部育苗工程”,幫助關嶺自治縣沙營鎮養牛村“關嶺牛”產業形成規模,教師參與制定平壩灰鵝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和安順有機茶標準體系;依托具備的貴州省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中心資質,近年來完成各類社會培訓、社會服務和技能認定63000余人次,有效助推地方就業和再就業工作。
——產教融合特色彰顯
學校不斷彰顯“園中校·校中園”特色,緊密結合貴州省“四新四化”建設和安順市“兩城三基地”發展需要,與市農業農村局、文廣旅游局、工信局、商務局、衛健局、安順經開區、安順高新區等政府部門簽訂合作協議,與德康集團、百靈集團、貴州酒店集團等150余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專業設置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共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獲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元宇宙3D內容創作人才培養“職教工場”項目立項。學校牽頭成立安順市職業教育聯合會,與企業共同推行現代學徒制,共建產業學院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同開發黃果樹瀑布、龍宮旅游VR實訓等教學軟件,共同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對外交流不斷突破
近年來,學校搶抓東西部協作重大機遇,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和對外交流取得突破。學校承辦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研討會及活動,參加交流周巡展獲“最受歡迎獎”;舉辦“黔中屯堡、共話絲路”國際學生職業教育屯堡文化之旅活動,加入中國東盟護理聯盟;與泰國、新加坡等地院校共建海外實訓基地2個,培訓馬來西亞雙向學前教育培訓學院師生16名,獲中泰職教國際合作突出貢獻獎。學校積極拓寬“朋友圈”,與貴州大學、貴州民大、青島職院、青島酒店管理職院、廣東科貿職院、廣州番禺職院、廣州衛生職院、廣州市技師學院等開展廣泛交流合作,與廣州番禺職院、青島職院等聯合申報成為貴州省東西部協作示范校。拓展東西部協作成果,與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義烏工商職院、金華市技師學院、浙江旅游職院、杭州輕工技師學院、浙江工貿職院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外力謀求發展。
——育人質量廣受好評
學校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成了貴州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近年來,學校承辦全省技能大賽賽項近10項,師生參加技能大賽獲國家級獎項133項、省級獎項268項。建校以來,共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10余萬名技術技能人才,全省50%以上的放射技術骨干、全市80%以上的護理人員均畢業于我校,現代服務類專業80%左右的畢業生服務于全省旅游、商貿物流等領域一線崗位,工程技術類專業70%以上的畢業生成為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農業類專業為全市農村基層培養了9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高于全省高職院校平均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黨的旗幟高高飄揚
學校堅持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質量開展主題教育。大力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現有全國樣板黨支部1個,全市黨建樣板支部4個。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比例達100%,現代工程系教工黨支部入圍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創建名單,黨建工作案例分別被《貴州教育工作情況》刊載和入選中國職教學會典型案例集;學生獲第七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二等獎1項,微電影展示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學校獲全省教育系統統戰案例一等獎,申報成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組織學生成立“紅石榴籽”宣講隊開展宣傳宣講,有關事跡獲《貴州民族報》刊載。
砥礪奮進新時代,凝心聚力再出發。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聚焦“一體兩翼五重點”“六大體系”建設,推進“雙高”建設、提升辦學質量,優化類型定位、服務產業發展,涵養校園文化、培育時代新人,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新高地,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作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學校創建打造了以下部分重要平臺和建設項目:
——世界教育組織聯合會會員單位
——中國-東盟護理高質量發展聯盟單位
——中巴國際產教合作聯盟單位
——全國首批節水型高校
——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
——教育部第二批“1+X”證書試點院校
——教育部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項目(SGAVE)首批試點院校
——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全國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助力健康鄉村建設協作聯盟理事長單位
——全國大數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常務副理事長單位
——全國數智文旅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常務副理事長單位
——全國研學旅行產教融合共同體(職教集團)副理事長單位
——全國精品文旅產教融合共同體副理事長單位
——全國職業院校教師發展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貴州省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
——貴州省大旅游產業人才培養牽頭單位
——貴州省安全穩定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
——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貴州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貴州省27個產業鏈人才培養建設山地旅游項目、32個產業鏈人才培養建設大旅游項目牽頭單位
——貴州省第四批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貴州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貴州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貴州省中小學生職業體驗基地
——貴州省虛擬仿真實訓基地
——貴州省“三教”改革示范校
——貴州省校旅結合示范校
——貴州省勞動教育示范校
——貴州省東西部協作示范校
——貴州省中高協同發展示范校
——貴州省安全文明校園
——貴州省模范職工之家
——貴州省婦女之家
(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