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 學校介紹
-
2009
-
民辦
-
綜合
-
省教育廳
-
�?�
-
福建
-
0個
-
0個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位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中國品牌之都—福建·晉江,由晉江市委、市政府主導,澳門金龍集團和福建恒安集團、安踏集團、潯興集團、艾派集團五大知名企業共同創辦,2006年4月開始籌建,2009年秋季正式招生辦學,是福建省示范校、“雙高校”。學校設有智慧制造學院、健康生活學院、服務經濟學院、文創學院、建筑學院、教育學院、數字技術學院7個二級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依托產業開設食品、鞋服、機電、工業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建筑、電商物流、財管會計、動漫、影視動畫、學前教育、體管等專業,其中國家級骨干專業3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1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2個,省級產業學院5個、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3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2個、省級產教融合示范專業1個、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省級示范性職教集團1個、省級特色專業群實訓基地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訓基地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個等,綜合實力位列福建省高職院校第一陣營、全國民辦高職院校第一陣營。
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跟國家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步伐,堅持需求導向,傳承“晉江經驗”,抓住地方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發達、產業集聚的區位優勢和五大集團企業辦學特色,落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企業學院-職業啟航班-群教學法”五層次辦學,依托產業設置專業,根據企業及崗位需求開設課程,尊重教育規律,加強內涵建設,打造學校教師、企業技師、行業大師組成的“三元雙師”型師資隊伍,秉持“明道、勵學、篤行”校訓精神,踐行“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立德樹人、產教融合職業啟航創新育人”辦學理念,堅持揚長教學特長發展原則,推進“11231”工程(崇拜1位英雄人物、掌握1項專業技能、擅長2項體育運動、唱好3首歌曲、會做1道菜),培育“三有”(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手中有愛)“三動”(動腦、動手、動口)“四會”(會學習、會生活、會交往、會工作)“專業技能過硬、特長發展好、數字能力強”的高素養創新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有效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成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五層次辦學 需求導向精準育人
創新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企業學院-職業啟航班-群教學法”五層次辦學。產教融合是指政策層面,學校緊跟國家相關政策,主動適應行業、企業需求,依托產業設專業;校企合作是指合作主體層面,校企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命運共同體,充分發揮育人主體作用;企業學院是指合作模式層面,形成校企一體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招生招工、師資隊伍等“九個一”工作機制,校企一體化育人;職業啟航班是指合作切入點層面,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打破院系和專業格局,整合利用校企雙方教育教學資源,“崗課賽證”融通,精準育人;群教學法是指教學模式層面,校企整合課程、教師、教學實訓基地等,實現“多師同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成效。5個企業(產業)學院入選福建省產業學院,實踐成果獲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建設企業學院 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案例入選全國改革開放40周年內涵發展創新案例,《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 打造“二元制”人才培養品牌》案例入選教育部產教融合案例。
二、“三元雙師”創新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實施“學校教師、企業技師、行業匠師”組成“三元雙師”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施行大師、匠師、技師與教師系列職稱并行互通的“雙軌制”職稱評聘制度,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擁有省級教學名師5人、省級專業帶頭人6人,執行董事王樹生博士是澳門城市大學教育學博士生導師、福建省中華職教社副主任、教育部職業院校中國特色學徒制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皮革制鞋專委會主任。借助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晉江市優秀人才政策和民辦靈活的辦學機制,引進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原院長楊承杰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特殊膳食食品標準化委員會主任蔡木易教授、中國日用化工協會理事長王萬緒教授、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高級工程師、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鄭寶東等大師及頂尖專業帶頭人,打破技術技能天花板,引領專業群建設、應用技術研發、產品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實施“全員導師制”和“四員協同”思政育人,不拘一格培養聘用校企年青骨干教師,全校教職工積極性、創造性和干事創業熱情高。近五年教師參加教學能力大賽獲國家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和省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8項,《基于群教育理念下“三元雙師”型教師成長道路模式綜合改革》獲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入選國家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
三、群教育被需值教育落實立德樹人
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踐行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立德樹人。群教育是培養學生群意識和群能力的教育,通過群的方法使個體能夠合群、成群、樂群、善群,具有合作性、利他性、集體性和社會性等屬性。被需值教育是提升學生被需要的素養及其價值的教育。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抓手,通過實施文化育人進課程工程、手工匠培養工程、群教育被需值教育文化建設工程、社會服務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設,常年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切合學生發展需要的科技文化藝術活動,營造了“靚裝、微笑、被需要”校園文化氛圍,全面提升學生的被需值和合作性、利他性、集體性、社會性等群意識及能力。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已成為學校的文化基因、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育人品牌,“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研究實踐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四、揚長教學特長發展 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成業
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揚長教學特長發展原則,以群教育和被需值教育為文化基因,以氛圍和節奏為外在表現,融合黨史國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絲文化、閩南文化、非遺文化、職教文化和企業文化,弘揚傳承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和文物精神,推進“11231”工程(崇拜1位英雄人物、掌握1項專業技能、擅長2項體育運動、唱好3首歌曲、會做1道菜),開展“學生特長發展”“數字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和“會點啥”等系列主題活動,每年定期舉辦全校性運動習慣比試大會、社團才藝展示等文體活動,挖掘培育學生特長,激發學生興趣,還給學生自信和陽光,培育“三有”(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手中有愛)“三動”(動腦、動手、動口)“四會”(會學習、會生活、會交往、會工作)“專業技能過硬、特長發展好、數字能力強”的高素養創新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球隊連續三年榮獲福建省大學生籃球賽一等獎、舞龍項目入選全國高職院校體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1名同學榮膺中華職業教育社“最美職校生”稱號。
五、“三位一體”培訓體系助力社會服務提質升級
聚焦產教科城融合,依托國家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發揮全國輕工行指委皮革制鞋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福建省物流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單位,泉州市鞋業職業教育集團、泉州市食品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和泉州市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會長單位優勢,充分整合政行校企研資源,協同建設科技創新團隊,有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1個、省級科技特派員3人、市級科技特派員16人。搭建“政府+學校+企業”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建設“產業實訓基地+產業工人培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三位一體培訓平臺、構建“思政教育+文化養成+技能提升”三位一體培訓目標、實施“技能培訓+技能競賽+技能證書”三位一體技能提升行動,形成四個“三位一體”產業工人培訓體系,打造“三元雙師”教學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精品在線開放培訓課程,對接產業行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以服務社會為抓手,廣泛開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職工繼續教育、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等各類社會培訓;承辦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福建省選拔賽,全國鞋服飾品及箱包類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全國海鮮烹飪技能大賽、泉州市“數字工匠”建筑行業BIM技能競賽等各類各級技能大賽,服務能力與影響力全面提升,入選福建省工匠學院。
六、海絲學院扎實推進國際化辦學
建設“海絲學院”,政校僑企一體化推進國際化辦學,教隨產出、產教同行、職教出海。設立國際學院和歸國華僑聯合會,發揮高校僑聯主體作用和地方僑聯紐帶聯通、海外鄉團資源支撐作用,共建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老撾、菲律賓等地“海絲學院”,形成“高校僑聯+地方僑聯+海外鄉團”三位一體工作機制,打造“中文+職業技能”培訓高地,招收培養來自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國留學生百余人,年培養培訓學員超百人,舉辦馬來西亞華裔青少年“數字能力課程班”、泰國中小學中文課程項目等,累計接待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華人華僑訪問團以及港澳臺青少年游學團等百余團近萬人次。國際化辦學經驗入選中華職教社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職業教育合作優秀案例、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典型案例,并在“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論壇、中國國際教育年會等活動作經驗分享,是福建省海外華文教育基地,榮獲省級“五好”僑胞之家。
七、“146”黨建模式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
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學校黨組織設置和工作機制,構建“146”黨建工作模式,一融雙優,建立健全“思政課程+課程思政”體系,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程進頭腦。傳承“晉江經驗”,開設“晉江經驗”校本思政課,發揮晉江非公企業黨建經驗優勢,與恒安、柒牌、盼盼等50余家校外單位黨(委)支部建立黨建共建關系,每年聯合開展專題學習、技能交流、科技創新、歌詠比賽、運動會和主題黨日等活動100余場次,多渠道多方式扎實推進校企黨建共建、文化交融,推進人才培養和黨建團學緊密結合,企業文化走進校園、大學文化融入車間,學員與學生、教師與企業技師互學互促共成長,立德樹人與技術技能培養有機整合,實現了校企文化深度交融,凝聚力和黨建活力不斷增強,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思想引領和文化基礎,引領保障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更新于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