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關于精準扶貧相關提案最新政策解讀
中共十八大以來,各地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圍繞扶貧中的薄弱環節,精準發力、綜合施策,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但是,當前還存在一些需要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養老金上調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減稅降費 |
全國兩會關提案:于房產稅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休漲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國企下崗職工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鄉村醫生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師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房價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役軍人士兵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育話題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降低社保費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社會撫養費 |
1.有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貧困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道路交通、農田水利、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較為薄弱,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待改善,收入和生活水平較低。有的偏遠地區貧困村村民安全飲水難、通郵難、用電難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
2.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仍然存在。當前,貧困人口看病難、看病貴、看不起病的狀況仍然存在,疾病導致貧困,貧困加劇疾病,影響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在農村地區醫療、社會保障及村集體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村低收入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者仍生活困難,迫切需要對這類群體在社保兜底之外給予特殊的政策關懷。
3.有的貧困地區精準識別把關不嚴,少數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基層統計體系建設不完善、少數幫扶干部作風不實等因素的存在,導致有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識別與脫貧考核仍然存在不精準問題。部分貧困村干部和貧困戶“等靠要”思想依舊嚴重,缺乏“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少數貧困戶希望不要過早地脫掉貧困戶的帽子,這些因素影響著脫貧攻堅的順利完成。
4.部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有待加強。一是有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較慢,工業化程度低,第三產業不發達,農業生產仍是規模小、效率低、成本高,靠天吃飯現象依然存在;二是種植業利潤微薄,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由于多數地域條件相近的貧困縣鄉大都發展相同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缺乏品牌特色,同質化競爭激烈,收益時漲時跌;三是有的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基礎薄弱,縣域經濟發展缺少大企業、大項目、大產業、大品牌的帶動,二三產業容納就業有限,部分易地搬遷的安置點受地域條件限制,難以依托園區和企業全部安置移民就業,致使有的搬遷移民失去穩定的生活來源。
5.邊境地區扶貧需要開拓新的思路。邊境地區可調整和使用的土地指標有限,加工產業、旅游項目等難以落地,影響邊境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同時,邊境地區人口的不足影響守邊固邊。以廣西為例,廣西邊境地區農村有近半數青壯年進城就業,邊民正逐步向城鎮集中,現行邊民補助較低,導致邊境人口不足,影響守邊固邊。
為此,建議: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整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農村貧困地區實施道路暢通工程,解決車難進、農產品難賣、商品難流通等問題。推進貧困地區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高工程,解決貧困村的飲水安全問題。對農村貧困地區陳舊電網實施分步改造,保障農戶用電安全,滿足農業生產用電需求。實現農村貧困地區互聯網接入,減免貧困戶上網費用,鼓勵貧困農戶開辦網店,發展鄉村物流配送。
2.構建積極有效的“因病致貧返貧”治理機制,對失去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進行救助安置。一是深化縣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縣級醫院標準化建設,加快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推進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提升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鞏固和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結果互認”;二是對建檔立卡“因病致貧返貧”對象實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補貼,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拓寬醫療門診報銷范圍,實施大病專項集中救治;三是妥善安置殘疾和老年貧困人口,推動在鄉鎮建立公辦福利性的救助院和托老院,將失去勞動能力的殘疾貧困人口在救助院安置、老年貧困人口在托老院安置,使其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成員能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早日擺脫困境。
3.切實加強精準識別,激發貧困戶群體內生發展動力。建立更為嚴格、科學、靈活的貧困對象動態調整機制。扶貧系統數據與銀行、工商、稅務、交通、民政等系統數據實現全面互聯互通,及時、準確掌握貧困對象財產收入和日常消費情況。把激活貧困戶內生動力當做脫貧攻堅的關鍵,加強貧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培訓,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激發貧困戶群體的自我發展意識。
4.因地制宜,強化產業扶貧。一是有計劃地增加貧困地區的國家重點項目和工程,將開發和保護并重。引進能夠利用貧困地區資源、形成規模生產、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市場經營主體,發展適合當地環境條件、品質優良、市場競爭力強、價格好、收益高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第二產業的原料生產、農產品的深加工等,提高資源的附加值;二是建立金融扶貧滾動發展模式。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精準扶貧模式,將財政一次性使用的無償扶貧資金轉變為金融多次周轉使用的信貸資金,使有限資金發揮最大作用,財政資金則用于貼息、免息、擔保、培訓及風險補償等。金融機構要從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需求入手,探索符合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金融產品,積極為扶持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做好服務;三是加大對“農村致富帶頭人”的扶持力度。政府支持其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專業化農事服務組織,吸引貧困群眾參與其中,在土地、金融等相關政策領域給予適當傾斜和照顧,促進與龍頭企業合作,提高扶貧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
5.大力發展民宿旅游,幫助邊民增收,實現富民固邊。按照守邊固邊的需要,加快發展邊境旅游,支持邊境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抵邊村功能提升和新村建設。允許邊境地區將易地扶貧搬遷補助用于貧困戶就地改造住房,提供貼息貸款,鼓勵非貧困戶改善住房條件,讓邊民深度參與民宿旅游,實現增收致富,促進富民固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