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提案關于少數民族醫藥的相關話題新聞政策
全國兩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于3月5日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3月3日在北京召開。兩會涉及社會發展各個層面的議題,是廣大選民表達意見要求的好機會。每年兩會,政府都要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再報告下一年的重點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對老百姓姓產生重大影響。那么全國兩會都有哪些熱點提案呢?本文小編整理了少數民族醫藥信息,僅供參考!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養老金上調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減稅降費 |
全國兩會關提案:于房產稅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休漲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國企下崗職工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鄉村醫生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師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房價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役軍人士兵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育話題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降低社保費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社會撫養費 |
土家族委員田小雨:“把根留住”,將民族醫藥代代傳
田小雨“盛裝”參會,一身土家族服飾,顯得端莊秀雅。這位來自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的副市長,今年成為新一屆的政協委員。
“身著民族服飾出席‘兩會’,一方面以示敬意和隆重,另一方面想展現我們土家族的特色,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少數民族生活。”田小雨介紹,衣服上的花紋是陽雀花。陽雀又稱杜鵑,土家族視為吉祥鳥,以此祝愿大會圓滿成功、吉祥的意思。
作為少數民族界的委員,此次大會中,田小雨重點關注的還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政策和區域性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她帶來了與少數民族發展相關的提案??關于弘揚發展湘西地區民族醫藥事業的建議。
民族醫藥是廣泛流傳于武陵山片區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間的傳統醫療方式,是中國傳統醫藥和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對西南山區常見傷病防治中有著獨特的療效和優勢。
對于民族醫藥的問題,田小雨已經關注多年。“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湘西州有關部門對民族醫藥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和資源調查。至2017年,全州共有民族醫工人員1400余人,其中苗醫、土家族醫占70%,其他民族醫藥人員占30%,共有中藥、民族藥材1800余種。但因從業人員整體老齡化、系統性開發少數民族醫藥投入不夠等原因,土家族、苗族醫藥傳承面臨難以接續的尷尬境地。”
怎樣繼承和發展湘西地區民族醫藥事業?田小雨建議,希望能加大對湘西地區民族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的支持,幫助發展湘西地區民族醫藥健康產業,設立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醫藥產業專項扶持資金。
瑤族委員黃琴:適當調整擴大藥物品種,緩解基層就醫難題
14年前,黃琴從大學畢業,來到偏遠的湖南省資興市團結瑤族鄉鄉鎮政府任職。今年,在那兒發生的故事被她寫進了提案,帶到了湖南省政協會議上。
黃琴,郴州資興人,瑤族,現就職于資興市政協。成為湖南省政協委員后,提交的第一份提案便是反映農村群眾就醫用藥的基本需求的建議。
“以前,鄉下醫療設施差,只有4個醫生,房子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老房子,墻體已開裂,屬于危房。”回憶在團結瑤族鄉任職的6年,黃琴頗多感慨。她告訴記者,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鄉下的醫療基礎條件雖有改善,但鄉下的基藥目錄品種有限,滿足不了村民的日常需求,小病小痛只能去縣里就醫,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百姓的就醫負擔。
“按照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的構想,三級醫療體系的資源配置應當滿足‘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就診需求。”黃琴坦言,構想很美好,現實卻任重道遠。
為緩解基層就醫難題,黃琴建議結合農村用藥實際,適當調整擴大藥物品種,將鄉鎮衛生院用藥從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擴大到城鄉居民醫保目錄,默許鄉鎮衛生院采購城鄉居民醫保目錄內的非基藥,實行零差價銷售,或在鄉鎮衛生院設立“便民藥房”,緩解群眾日常用藥需求。并注重醫保政策向基層傾斜,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同時,針對基層醫療人才缺乏問題,她建議建立人才引進、科技下鄉與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優化農村訂單定向培養醫學生的配套政策,切實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逐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實行鄉村醫生專項補助,建立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穩定鄉村醫生隊伍。
維吾爾族委員翦梅玲: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
2018年對翦梅玲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她步入30歲,也如愿成為湖南省政協委員。
別看年紀不大,翦梅玲已在基層工作了7年,從一名普通的公務員一步步成為副鄉長,先后獲得常德市優秀團干、民進常德市委優秀會員、桃源縣優秀政協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首次履新,提什么建議?多年做水利工作,翦梅玲最關注家鄉黃石水庫水資源保護問題。
翦梅玲是維吾爾族人,出生在有著中國維吾爾族“第二故鄉”之稱的常德市桃源縣楓樹維回鄉。從家出發,順流而上行駛20公里,便到了桃源縣西北部沅水一級支流白洋河上游黃石水庫。水庫地跨常德桃源縣和張家界慈利縣,周邊居住著4個鄉鎮24個村共1萬5千余人。因水質優良,從2003年起,被確認為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
受大力發展水利經濟的影響,黃石水庫將水面進行了承包養殖,部分養殖戶為追求經濟利益,發展了投肥、投飼料養魚,引起水質逐漸下降,影響了庫區和下游群眾的生產生活,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2015年,桃源縣與慈利縣簽訂了《黃石水庫水環境保護治理協議》,共同取締庫區攔網、網箱養殖,解決養殖污染,還群眾一庫清水,到2016年底,桃源縣、慈利縣攔網、網箱取締工作基本完成,水質目前也逐步提升。
水質變好了,生態自然更為優越,如何解決庫區群眾長遠生計問題讓翦梅玲頗為掛念。她建議必須加快生態補償機制建立進程,加大對庫區扶植力度,改善庫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確保庫區生態保護順利進行。此外,依托水庫優越的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生態旅游產業,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
針對庫區地跨桃源縣和慈利縣,存在管理難的問題,翦梅玲建議,將水庫集雨面積范圍內鄉鎮、村組統一管理,成立具有行政職能的黃石水庫生態功能保護管理區,頒布實施有關黃石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整個保護區的劃定范圍、保護目標、保護措施、監督管理及法律責任,促進黃石水庫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并加強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