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環保力度加大,目前社會上有“兩種聲音”:一是搞環保“一刀切”,影響了經濟發展;二是由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些地方放寬了、放松了。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3月11日記者會上對此表示,這兩種聲音、兩種現象、兩種傾向、兩種問題,確實在一些地方存在、發生過。但就全國而言,它不是主流,不是一個普遍現象。生態環境部都是堅決反對的,發現了也是堅決制止,嚴肅查處。尤其是環保“一刀切”,見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含糊。
所謂“一刀切”,其本質是生態環保領域典型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是懶政、惰政的表現,未協調好環保和經濟的關系。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平時不作為,搞突擊整改“一刀切”,這樣不僅會損害環保,更會傷害經濟發展的元氣,完全背離了環保督察的初衷,必然造成污染反彈。
實際上,嚴禁“一刀切”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稱《方案》)中被重點強調。這是繼2018年5月生態環境部專門制定發布《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后,再次提出嚴禁“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以生態環保為借口緊急停工停產等簡單粗暴“一刀切”行為。而在此后生態環境部公布的多個政策文件中,嚴禁環保“一刀切”被多次提及。
該《方案》指出,對大氣污染治理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污染問題突出、空氣質量惡化的地區強化督察問責,生態環境部將實施嚴格考核問責。同時,對重點攻堅任務完成不到位,或者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不到位且改善幅度排名靠后的,實施量化問責。
“關于第二種現象,我們當然也是堅決反對,它完全不符合中央要求。”李干杰說,正如在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不能因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
他表示,“所以我們堅決反對放松、放寬環境監管,我們也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把這個當做重點。如果發現哪些地方該做的事、能做的事不做,為一時利益,讓保護為發展讓路,那我們是盯住不放,該追責的要求嚴肅追責。后續還會繼續把這些工作做好,保持污染防治攻堅戰現在的力度和勢頭,確保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盡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稍早前,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郭衛民也表示,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對于產業結構調整、高質量發展以及長遠發展,都是有好處的。今后要堅持嚴管和優化服務并重,既查“不作為”,也查“亂作為”。一些地方出現環境治理放松的問題,有關部門及時采取了督察行動,保持有效治理污染、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