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是指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2021年延安社保官方網站登錄入口及個人賬戶查詢系統:http://rsj.yanan.gov.cn/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人社廳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社系統以,強化政策舉措,克服疫情影響,圍繞“聚力就業助脫貧,完善社保增紅利,選育人才強支撐,依法維權促和諧,提升服務樹形象,加強黨建固基礎”的工作思路,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轉作風齊頭并進,務實爭先,創新趕超,服務發展精準有力,改善民生持續普惠,整體工作呈現以下十大亮點。
1.強化技能培訓,穩崗就業展現新作為。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積極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本土化實踐,組織重點群體、以工代訓、學徒制等職業技能培訓8.2萬人次。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瞄準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需要,找準小吃技能培訓“小切口”,撬動重點群體“大就業”,面向全市城鎮待業人員、農民工、貧困勞動力等就業困難群體全面開展了地方特色小吃技能培訓,幫助4099人掌握了一技之長,2960人實現就業創業,就業率達70%以上。成功舉辦了“全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現場推進會暨2020年延安地方特色小吃技能培訓成果展示技能大賽”。此項工作受到了人社部、省政府、省人社廳的充分肯定,在全省進行推廣,《中國勞動保障報》等中省市多家媒體進行了深入宣傳報道。
2.助力脫貧攻堅,就業扶貧走出新模式。認真實施了產業帶就業、就業促產業的“1+5”就業扶貧工作模式,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創業扶持、基地吸納、公崗兜底五項措施助力精準脫貧,增加農民收入。全市累計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71357人;認定新社區工廠和就業扶貧基地243個,吸納就業3100人;組織貧困勞動力開展各類技能培訓21736人次;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且在崗7154人。有就業意愿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一人就業,“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任務超額完成。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代繳率、發放率均實現100%,圓滿完成了就業扶貧、社保扶貧各項任務。“1+5”扶貧模式在全省就業扶貧推進會上進行了經驗交流,省人社廳在全省進行推廣,寶塔區“一崗雙助”入選人社部全國十大優秀就業服務案例。
3.完善政策舉措,就業創業實現新增長。積極爭取就業專項資金1.5億元,為各項就業創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資金保障。組織“春風行動”系列線上招聘會33場,百日千萬網絡招聘活動103場,全年累計發布崗位信息10萬余個,服務企業2000余家,服務群眾近7萬人次,為進城農民工、城鎮待業人員等重點群體搭建了就業平臺。不斷加強創業載體建設,全市認定創業孵化基地37個,入駐各類創業實體765個;建成89家標準化創業中心,帶動就業15563人。創業擔保貸款重點向果畜、農產品加工、農業休閑觀光等產業投放,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45億元,扶持創業2672人,帶動就業8016人。2020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7853人,完成年任務1.6萬人的111.6%;城鎮登記失業率3.64%,低于控制目標4.3%,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
4.注重機制建設,人事人才實現新突破。開展了“紅色筑夢.創業延安”2020年高校畢業生暨緊缺人才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3714個,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247人,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追趕超越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制定了《關心關愛基層一線干部十條措施》,進一步激發了一線干部隊伍活力和干事創業熱情。嚴格規范事業單位崗位設置調整,全市各縣(市、區)事業單位人崗相適、以崗選人、以崗定薪的用人機制逐步完善。企事業單位人員培訓持續加強,先后組織市級各單位培訓15期4585人。大力推進“互聯網+職稱”服務,被列為全省首批中級職稱網上評審試點市,2020年首次通過網絡開展職稱評審,職稱評審工作更加高效透明。
5.開辟綠色通道,關愛政策體現新溫度。疫情期間,開辟綠色通道,特事特辦為市第二人民醫院公開招聘一線醫護人員21人,定向招聘援鄂一線合同制醫護人員2名;落實關愛政策,成立工作專班,協調資金40余萬元,慰問了一線醫務人員家屬76戶。為一線醫護人員核發臨時性工作補助115人21.35萬元。為市第二人民醫院、市疾控中心發放績效工資和衛生防疫津貼123萬元。建立了農民工返崗復工日報告工作制度,幫助農民工返程復工15.67萬人次,“點對點”集中輸送企業員工及農民工100車次1733人。實施湖北返鄉農民工群體“五個一批”幫扶計劃,幫助1826人實現了就業。人性化開展繼續教育培訓,以線上培訓替代聚集性現場培訓,共計培訓9000余人次。各項關愛政策的落實和人性化舉措的調整,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
6.落實社保政策,援企穩崗實現新升級。為進一步幫助企業復工復產,穩定就業崗位,認真落實社會保險費“免、減、緩、返”措施,組建了工作專班,先后深入全市16家新組建企業集團、部分中省駐延企業和民營企業,開展“大宣講、大調研、大走訪”活動,實地了解和研究解決企業實際困難,真正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打通了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協調落實工業企業專項獎補資金4565萬元,支持疫情期間受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和穩定崗位。爭取省上調劑資金1.5億元,落實“免減緩返”11.7億元,惠及企業8947戶,涉及企業職工84.87萬人次,為企業穩崗紓困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7.狠抓治欠保支,勞動關系建立新機制。切實把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作為政治任務,建立健全根治欠薪“4321”工作新機制,開展了創建“無欠薪”縣區活動,強化了清欠工作日報告、日通報和主要領導接訪督查、分管領導坐班督辦制度,扎緊扎實制度的籬笆。建立了在建項目工作臺賬,征繳農民工工資保證金5150萬元,進一步規范了在建項目管理和企業日常工資支付行為,100%建立了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從源頭上杜絕欠薪發生。截止12月31日,通過協調和立案查處,辦結欠薪案件684起,為1.94萬名農民工追討工資4.4億元。勞動仲裁創新“123”工作模式,共處理爭議2406件,涉及勞動者2603人,涉案金額7152萬元,辦結案件2380件,結案率達98.9%,有力推動了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8.加強薪酬調查,信息發布進入新常態。通過引入第三方專業人力資源咨詢機構,對調查數據嚴格歸類、匯總、分析,按照邏輯性審核和合理性審核雙通過的原則進行數據核查,貼合企業實際需要,定期發布數據。全年共抽取調查304家企業2.2萬名職工的薪酬資料,發布了108個崗位(工種)工資價位和各行業企業人工成本水平、構成及投入產出,為企業合理確定職工工資水平、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參考。
9.創新便民舉措,信息化建設實現新跨越。改版升級了延安人社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延安人社”公眾號關注量達23.42萬人,網站年瀏覽量達78.22萬人次,發布各類信息1284條。進一步提升網上辦事能力,通過線上方式累計申請社保卡25.6萬張,全市社保卡發放率達到92.57%,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全部實現社保卡發放。54項公共服務事項和96項高頻事項全部實現網上辦理,接收12345電子工單151件,轉派工單辦結率100%,辦結滿意率穩居前列。開發了人事考試網上報名系統,累計報考各類人事考試20萬人次。人社領域已經構建了由政務服務網、網上服務平臺、自助查詢終端機、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全方位的利企便民公共服務體系。
10.優化政務服務,政風行風邁上新臺階。扎實開展“人社快辦”“打包辦”行動,通過線上線下公開發布辦事指南,方便群眾辦理業務。編制發布了人社政務服務電子地圖,全市人社系統服務站點、窗口、單位的地址、圖片及業務范圍等詳細內容均在高德地圖上進行體現。積極參加全國、全省人社系統網絡、現場知識競賽。在全省人社系統“練兵比武”現場賽中獲得三等獎,在陜西省首屆人力資源服務大賽決賽中喜獲團隊二等獎。就業服務處黨支部被市機關 工委授予“五星級黨支部”榮譽稱號。通過以賽促學、以學促用的形式,人社系統干部職工的業務知識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持續打造了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的人社干部隊伍。延安人社局政風行風建設在全省人社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作為兩個交流發言的地市之一,綜合介紹了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典型做法。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更是開啟全面建設國家新征程、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起始之年,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精神,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創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要求,持之以恒打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組合拳”,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人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