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何最看好第二梯隊:名次雖低,但“兼顧發展與消費,分配比例更合理”
相對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10個省份陣容頗為強大。榜單顯示,第二梯隊東部省份有4個:北京、廣東、福建、河北;中部省份有3個: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省份有3個:重慶、西藏、寧夏。北京和廣東這些人均GDP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標準的省份,出現在了這個中間梯隊中,讓人甚感“意外”。
但這個第二梯隊,袁鋼明最為看好,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北京和廣東處在這樣一個高水平的、兩邊都兼顧的第二梯隊中,說明這兩個地方既注重投資和發展,又使得消費能夠保持在高水平上,雖然收入分配(占人均GDP)比例有點偏低,但這可能是更合理的一種狀態。”
以北京為例。近年來,北京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料顯示,2013年北京服務業占全市經濟的比重是76.9%,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77.9%,服務型經濟特征更加明顯,而且都是以高端服務業為主。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居民收入相對較高,根據中國經濟研究院的計算,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665.29元,人均GDP達到100864.38元,均位居全國第二位。
廣東省也不例外。廣東省以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在許多經濟指標上都列各省份第一位。GDP從1989年至連續25年居全國第一。其中進出口總額年均占全國約1/4,累計吸引外商投資占全國約1/4。也因如此,北京、廣東這兩個經濟發達省市,在《中國經濟周刊》發布的2011年到2013年的GDP含金量排名中,都穩坐第二、第三把交椅。
然而,北京、廣東兩地的GDP含金量卻未達到預想的狀態,這是否意味著:這兩個省市人均生活水準仍有待提高?
其實不盡然。清華大學教授袁鋼明的解釋切中要害,“在一個低發展水平的條件下,收入分配提得太高,GDP含金量的數值大,就會把整個經濟壓垮。反過來,在發展的中期,如果既注重分配比例,GDP含金量的數值大小適中,分配比例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同時還注重發展,這種情況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也說明北京、廣東的發展最為合理。”
第三梯隊: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