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正逢中國小水電站大發展的時代。不到10年間,數萬座的小水電站在中國各地的江河上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營水電。無疑,李河君抓住了這個機遇。
之后,李河君還收購了幾家水電站,裝機容量從幾萬千瓦到幾十萬千瓦。但真正讓李河君觸動的是2002年在云南的一次考察。這次考察過后,李河君決定押注金沙江水電站,一舉與云南省簽下了8座水電站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超過三峽水電站。
但這個龐大的水電計劃并不順利。由于當時的國家發改委不同意,李河君無法實施這個龐大的計劃。為此,李河君一度將國家發改委告上法庭。
“坦率地講,漢能那時候告政府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當時拿了6個水電站,國家發改委準備把水電站都拿給國有企業,一個不留給我們,做得很絕,把我逼急了。當時張國寶副主任就是不信(我們的項目能做成),說你怎么可能干得了,肯定里面有什么貓膩。他不信你,所以就要全部拿走。我們辛苦那么多年,全都給拿走,一個不給我們,我們也急了。”
當時,張國寶時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他歷來被視為穩健的官員。站在國家發改委和張國寶的角度來看,不同意有足夠的理由——特大型水電站所耗費、統籌的資源,僅庫區移民一項,金安橋水電站就涉及永勝縣3個鄉鎮7個村委會17個村組。這對一家民營企業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最終漢能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庫八級”中資源最好的一座水電站,即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電站。
此后的8年,李河君把幾乎所有精力都花在了金安橋水電站上,累計投資超過200億元。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并網發電。這也就意味著漢能未來將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
在漢能的介紹中,金安橋水電站每天的凈現金流超過1000萬元,“如果按現在很多水電站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電站價值600億元。”
正是有金安橋這棵“搖錢樹”,才使得李河君在發展薄膜的道路上底氣十足。
漢能的成功和發展,逐漸贏得了外界的認可,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對李河君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變化。“現在國寶主任對我們很支持,覺得真是干起來了。”李河君如是說。
轉型費用:預算150億,實際花費400多億
在完成了金安橋這個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后,李河君開始思考漢能的下一個方向。
事實上,在一開始,李河君并不看好光伏。在2006年時,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大約是每度電3元錢。在他看來,光伏發電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