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提案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話題新聞政策
全國兩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于3月5日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3月3日在北京召開。兩會涉及社會發展各個層面的議題,是廣大選民表達意見要求的好機會。每年兩會,政府都要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再報告下一年的重點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對老百姓姓產生重大影響。那么全國兩會都有哪些熱點提案呢?本文小編整理了傳統文化教育信息,僅供參考!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養老金上調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減稅降費 |
全國兩會關提案:于房產稅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休漲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國企下崗職工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鄉村醫生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師工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房價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退役軍人士兵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教育話題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降低社保費率 |
全國兩會提案:關于社會撫養費 |
“文化自信”很受關注
“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們講文化自信,主要就是價值觀的自信。”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
在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作家賈平凹看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文學經典以及全國各地的歷史古跡等,都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從《詩經》《史記》到唐詩宋詞,到《紅樓夢》,再到魯迅先生的作品等,我們的文學經典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里、骨子里。
無處不在的歷史古跡,無論是地上還是地下的,無論是建筑還是展品,也體現著我們民族文化的悠久和輝煌,都讓我們感到光榮和自豪。
“欲強其國必重其史。”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原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葉小文認為,拋棄賴以生存的歷史土壤,民族的文化大廈將轟然倒塌,一國失去精神,于世界潮流中就再無立足之地。“站起來,必由其史。富起來,必正其史。強起來,必重其史。”
推進鄉村孔子學堂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我們可以發揮中國孔子基金會的作用,通過在鄉村建設孔子學堂的方式,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孔維克建議推進鄉村孔子學堂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孔維克表示,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陣地,而孔子學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建設孔子學堂可以“拉近”孔子與百姓的距離。對此他建議,在農村建立孔子學堂,把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與孔子文化結合起來,讓農民過上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孔維克指出,孔子學堂的創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社區、學校、機關、鄉村、企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落小、落細、落實,在時代擔當上堅持“為老百姓服務、為服務”宗旨,讓百姓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在內容建設上,孔子學堂以“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為學堂堂訓,推行“學書法、誦經典、興禮樂、祭先賢、倡民俗、辦節慶、評先進、樹榜樣、傳家風、立信仰”教育。在學堂建設過程中不斷發現特色典型,通過書法、繪畫、烹飪、戲曲、武術、中醫、剪紙等等形式開展文化教育課堂,挖掘和培養了一批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志愿者隊伍,讓中華文明真正起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進入生活的傳統文化更有生命力
受社會轉型的影響,現在民眾非常焦慮,完全悖離了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中國正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向以文化重建、精神重建、道德重建為重心的階段轉變,“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優秀傳統文化貼近現實生活,走進人們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道德、精神重建的資源,最合理的選擇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學典看來,中華傳統文化夢寐以求的春天已經到來,儒學的振興在于生活方式的重塑,應該把儒學理念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重建禮儀之邦。儒學的生命力在于打造一種高于西方自由主義的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上下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像君子國一樣”。
優秀傳統文化成優質IP
春節期間,央視大型節目《經典詠流傳》好評如潮,這是繼《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之后走紅的又一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緩解了綜藝節目市場的審美疲勞。
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受市場追捧的優質IP,讓互聯網等前沿行業動起了心思。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希望文化和科技實現結合,用新技術促進文化發展,并表示騰訊的定位就是“科技+文化”。
傳統文化教育事關青少年人生導向
要找個詞形容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很多人腦子里可能會浮現兩個詞:“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前者說明傳統文化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從五千年前流傳到現在;后者代表一種包容性,具體體現為和合文化,有很強凝聚力。
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委員聯組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認為,優秀傳統文化里面,包含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生命,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闡述得很系統。如果不能把這些繼承下來,學生的人生可能會發生方向的偏離。
在學校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有三個關鍵措施:第一是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教師們開口就是“白日依山盡”,而不能僅僅是“柴米醬醋茶”。第二是在教材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特別是經典名篇要占一定的比重。第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形成一個學生愿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愿意體驗優秀傳統文化,愿意交流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則從高校建設方面提出提案,建議依托曲阜獨特的文化優勢,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孔子大學”,圍繞孔子儒學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的途徑,使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文獻典藏、文化體驗和普及交流集于一體。
以文化旅游產品激活傳統文化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長城、故宮、兵馬俑等文化遺產,這些既是豐富的旅游資源,更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一些企業以文化旅游產品激活傳統文化,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深耕文旅行業二十多年的靈山文旅集團董事長吳國平已是第三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他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二十年來,靈山集團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堅守“傳承文化,創造經典”的理念,立足無錫,面向全國,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曲阜尼山圣境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如今,在位于孔子誕生地的曲阜圣水湖畔,72米高孔子像穿越2500多年的歷史煙云,巍然矗立。尼山圣境的建成,必將成為中華文化的又一制高點,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凝聚全球華人的又一重要載體。
吳國平表示,在打造文化精品的過程中,要注重“傳承、傳世、傳奇”,注重“創意、創新、創造”,注重“精致、精細、精美”,注重“體驗、體會、體悟”,注重“情景、場景、意境”。
尼山圣境秉承靈山集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致力于成為“文化修賢度假勝地”和“世界級人文旅游目的地”,不斷豐富“明禮生活方式”的文化表達,通過舉辦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以及古典藝術與當代技術相結合的常態演出,讓游客在靜態的儒文化氛圍和動態的儒家思想與理念演繹中體驗、感悟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