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師的工資待遇持續改善,職業地位不斷提高,職業幸福感越來越強,中國的教育事業定會大有希望!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聽取了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落實調研督查情況匯報,強調要強化地方政府責任,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凡未達到上述要求的都要限期整改達標,財力較強的省份尤其要加快進度,各地要定期向教育部、財政部報告落實情況,國務院適時開展督查。要及時足額發放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等,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的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嚴格規范教師編制管理,對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要加快入編,并實行同工同酬。本文小編將為你整理一些關于貴州教師工資上調的最新消息及政策,希望對你有幫助。
根據《教育強省綱要》的工作目標
未來十年內,我省教育主要分“三步走”
到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在內的各級公辦與民辦教育協調發展,優化各級各類教育比例,橫向溝通,縱向衡接,公民平等接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基本建立具有貴州特色的辦學標準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分級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以縣為主教師保障機制和全民享受教育權利保障機制;完善教育脫貧攻堅貧困學生資助體系,保障各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程全部資助,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
到2022年,教育整體水平進入全國教育中等行列。教育主要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實現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普及,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2%、95%、92%、42%;建立覆蓋城鄉的學前教育體系,推進義務教育數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教育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城鄉、區域、學校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實現均等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到2027年,基本建成特色教育強省。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力爭走在西部前列,教育布局結構與人口變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等相協調,在�;镜幕A上提供多樣化、多層次、可選擇的優質教育資源,學生素養得到全面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達到全國中等水平,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人才培養規模達到136萬人左右,每十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達到3000人,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左右,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11%,高校成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高地;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顯著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滿意度顯著提高。
同時,《教育強省綱要》明確要提高教師待遇。落實地方政府保障教師工資責任,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隨當地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切實保障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凡未達到要求的地區要限期整改達標,所有縣(市、區)確保在2020年前全部達到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提前達到。
省政府將定期對保障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情況開展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推進學校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讓優秀教師擁有合理的價值回報。提高校長、中層管理人員、班主任津貼補助
深入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不斷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補助面,以鄉鎮為單位,按一類、二類、三類邊遠艱苦地區每月分別給予教師500元、400元、300元補助,建立學校越邊遠艱苦補助越高的鄉村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并將公辦鄉村幼兒園教師納入生活補助發放范圍。建立體現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完善適應高校教學崗位特點的內部激勵機制,加大對教學型名師的崗位激勵力度
同時,還要創新教師編制管理。落實政府職責,縣級編制、教育部門在縣域內對中小學教職工編制進行動態調劑、互補余缺,將教師由“學校人”轉變為“系統人”。按照“省級統籌、市域調劑、以縣為主、動態調配”的原則,積極推進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學校教輔、工勤等非教學崗位工作按規定逐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渠道解決,逐步壓縮或取消非教學人員編制,綜合考慮學校管理、班級管理等因素,適當增加教學管理和教學人員編制。
“特崗計劃”每年原則安排招聘5000名教師到農村任教,鼓勵西部志愿者、優秀退休教師志愿者到農村學校支教,在教師招聘中對優秀西部志愿者優先錄用,補充農村學校師資。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在編制核定、崗位設置、職務(職稱)晉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評優評先等方面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鼓勵校長教師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工作或任教。鼓勵和支持地方與師范院校合作,預留崗位和編制,探索開展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吸引優秀學生報考師范院校、進入教師隊伍。
此外,還要實施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造就100名德教雙馨、垂范引領的全國知名教育家型教師,1000名在全國有一定影響、能發出“貴州聲音”的名師名校長,10000名潛心育人、扎根山鄉、示范帶動的骨干教師。實施青藍工程、名師蓄水池工程,加大各級骨干教師培養力度,到2022年,省級骨干教師達5000人以上,市州級骨干教師達1萬人以上,縣級骨干教師達3萬人以上,形成校、縣、市州、省級骨干教師和名師名校長成長成才梯隊。
大會還對全省優秀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和特級教師進行了表彰。